分卷閱讀92(1 / 2)

恃寵生嬌 泊煙 1239 字 2021-03-23

問朱正熙:「這件事,皇兄可知道?」

蘇濂道:「臣在昭妃宮中見過皇上,他神不濟,說事情交給太子全權負責,不要再去打擾他。」

端和帝從民間招了幾個據說是德高望重的道士,直接在宮中起了丹爐煉葯。他還修了一座道觀,自己穿著道袍,整日在道觀里修行,頗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

朱翊深沒想到一場天雷,竟讓皇帝生了重病,而後性情大變,全然不顧政事。如今國家內憂外患,皇帝置之不理,實在不是江山社稷之福。朱正熙尚且年幼,又不是自小接觸政事,讓他來裁決出兵一事,著實是難為他了。

東面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輿圖,上面清楚地標注著山川河流,還有設置在各地的衛所。朱翊深在位時每日都要看相同的輿圖,對地形還有衛所的情況十分熟悉。他心中想幫朱正熙一把,便說道:「韃靼國中可用兵力最多十萬,且各個部族之間為了爭搶資源,時有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他們長期夾在我們和瓦剌之間,又因這些年瓦剌勢力做大,搶占他們的牧地而心存怨恨,並不是真心想與我們為敵。朝廷如今重點在於抵御東南沿海的倭寇,不能派太多的兵力北上,還是以攻心瓦解為上策。」

朱正熙一邊聽一邊點頭:「九叔說得極是。剛才三位閣老商量,朝中若有人能掛帥,非九叔莫屬。」

朱翊深推辭道:「承蒙殿下錯愛。只是臣手傷未愈,況且已經不掌兵多年,對戰場的情況難生疏。此事還是另派穩妥的將領為好。」

朱正熙卻不以為然:「九叔曾跟著皇爺爺兩征蒙古,滿朝文武還有誰比你更熟悉那些蒙古人?我本想親自掛帥,奈何太子妃身子日沉,國事繁重,實在離不開京城。九叔就當幫我這個忙吧?」

朱翊深猶豫,靜等那三個閣老的反應。

楊勉在旁,張了張嘴,還是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下去。其實派朱翊深帶兵北上,的確是最佳的選擇。只不過兵權這個東西,一旦放出去,就很難再回來。晉王絕對有能力在北征的過程中,盡人心。到時候,他就不僅僅是個閑散王爺,變成了手握重兵的功臣,這對於皇權是大大不利的。

可若為國家計,瓦剌揮兵南下,若沒有得力之人守住北方的防線,很可能會重演北宋時期的靖康之變。兩相比較,還是應該讓晉王帶兵。

蘇濂和李士濟則並沒有楊勉顧慮得那么多。他們可以說是從小看著晉王長大的,最清楚他的能力。他從皇陵回來以後,一直賦閑在家,很少再參與政事。如今皇帝這樣,太子又太過年輕,朝中總要有人能擔起社稷的責任。

蘇濂多少了解自己學生的性情,便說道:「王爺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不必有太多的顧慮。先皇在世時就說過,王爺的能力可保江山永固。如今國難當頭,王爺如何能袖手旁觀?」

李士濟立刻附和:「我等已經再三思量,朝中沒有人比王爺更合適。」

朱正熙觀朱翊深的神情,繼續說道:「九叔新婚,可是放心不下王妃?你放心,在你離京的這段日子,我定會好好照顧晉王府,不讓你有後顧之憂。九叔就答應我吧?除了你,我也無法放心交托兵權。」說到最後,他口氣里已經有幾分懇求。

朱翊深抱拳道:「太子可否容我思考幾日?統兵是大事,臣不想草率決定。」

「自然,我給你半月時間。」朱正熙立刻點頭道。

第64章

朱翊深從東宮中出來,負手走於宮殿之間狹長的甬道,一言不發。前生他打的這場仗,成為他命運的轉折點。那時他一心想要對父皇踐諾,而沒有想過皇權在上,芸芸眾生不過螻蟻。以至於後來朱正熙因他功高震主,一度想要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