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1(2 / 2)

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周老爺背後牽扯到的、他視為靠山的朝臣,竟是吏部尚書!

元清帝聽到周老爺的心聲,難以置信,饒是以他臨泰山崩塌而不改色的自制力,都險些失態。

吏部尚書劉和,是元清帝頗為倚重的一位大臣,劉和是元清帝出生後第三年的榜眼,考中時不到而立,之後十年下放治民績效極好,連太傅對其都多有稱贊,元清帝親政後,親自提拔任命他為吏部侍郎,等前任吏部尚書致仕後,又將他提了上來。

在元清帝印象中,劉和品行高尚,作風嚴謹,不論是為人還是為事都極剛正不阿,胸襟氣度也非一般人能比,又頗有才華,曾是元清帝心中的未來內閣人選。

說曾是因為當時他還沒有得到聽心術,對太傅雖信任,卻不是百分百完全信任,並不希望讓太傅一人獨大,還想著分權牽制一事,等有了聽心術,知道了太傅的真實想法,分權一事便暫時緩一緩。

所以他實在難以相信周老爺背後的人竟會是劉和。

自得到聽心術後,元清帝唯一主動且刻意針對的便是這些朝臣,經過半年的篩選,他自認已經看清了每一個人,今日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若是下面那些臣子也就罷了,畢竟他跟這些人也沒有過多接觸,且這些人畏懼於他,幾乎幾個照面就露出了真面目,那些有異心混日子的已經在這半年中被他不著痕跡調走。

像劉和這般的重臣,他幾乎是一對一刻意相處誘導過的,卻沒有發覺絲毫不對勁。

這對元清帝來說,確實是一大挫敗,也是極大的失誤。

別說周老爺做的事劉和不知道,這不可能。

先不說以肅王的手段都沒有查出周老爺和劉和有關,若兩人單純只是相識,為何要藏著掖著?再者,即便兩人相交只是他們個人知曉的事,如今周老爺出事,劉和為何不進宮來向他說明?

不管是求情還是撇開自己,於情於理他都該來找他才是,不管不問這不是劉和的作風。

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官員考核,尤其四品以下官員,元清帝多是依照吏部遞來的考核評判,若劉和有異心,這其中還不知有多少人和事牽扯其中,一旦徹查,恐怕朝堂上下都得震動。

元清帝雖心中震怒,但為了不打草驚蛇,只能生生忍住,不表露分毫,劉和目的不明,還有其中牽扯到的,此事需得從長計議。

理智雖這樣想,但心里的怒意半晌壓不下去,幾乎要將手中的鉛筆捏碎,他和太傅如此信任劉和,卻沒想到真相卻是這般,叫他如何不怒。

等揮手吩咐將人押走,回到紫宸殿,深深反思起來。

不得不說,這半年來他確實太過依靠聽心術,不知不覺間已經將聽心作為了判定一個人的基准,雖然心聲確實能表露一個人的真實面目,但不是所有人面對他都會露出真實情緒,哪怕是在心里。

是了,不是每個人都是穿越者,能夠在他面前放松,肆意放縱心聲。

元清帝將與劉和相處的點滴從記憶中調出來仔細回想,這一回終於看出了些許不對勁來,不由苦笑著搖頭嘆氣,不得不說劉和的確好本事,若非知曉真相,他還真發覺不了。

因為不能暴露聽心術,所以他沒有辦法來找人配合他來練習,只能通過平日與人的相處慢慢摸索,如今想來,是他疏忽了,疏忽了自己的身份。

他從生下來就是太子,父皇又寵著他,沒有體會過那種面對帝王戰戰兢兢的感覺,等成了皇帝,除了面對皇叔和太傅還會緊張一些,沒有人能叫他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