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9(1 / 2)

更是時不時便會冒著海難的風險來朝拜,其地位只怕更低。

元清帝如今對日本感官微妙。

其實原本他對日本的印象還是不錯的,所有使臣中,日本使者最為容止溫雅,好讀經書,時常派遣許多本國學子來大魏學習,比大遼和匈奴都要先一步認同漢儒文化。

但聽了穿越者描述的他們世界的歷史,頓時對日本的印象急劇下降。

不過穿越者們口中的慘痛歷史是他們的世界,而非大魏,他絕不可能也讓大魏發生同樣的事,日後定要將日本納入版圖。

臨近年底,禮部忙碌,禮部尚書孫沔匆匆趕來,聽完來龍去脈轉頭狠狠瞪了周明世一眼,這種事怎么不跟他通一聲氣!

周明世慫了慫,他一時著急只想著向陛下回報還真忘了。

元清帝叫人賜坐送上茶點:「先不急,看看究竟事出何因,正好朕也有事同你二人商議。」

「閱兵之後,朕打算派遣使官進駐大遼。」

所謂進駐,就是穿越者們所說的大使館。

大魏與遼與匈奴並非唯有元日才會互訪,若尋常兩國皇帝有何意向,都會派使官來傳達,而遼使來一次,大魏便得回訪一次,當然,若大魏出使遼,遼也需回訪。

更不提和平時期兩國皇帝壽誕,太後壽宴等等。

如今又與匈奴戰事平定,便又得恢復互訪。

而使團到了大魏,吃喝一應全由大魏負責,雖有貢品,但大魏又變相還給了對方,且為了彰顯國之風范,絕不能小氣,這些使團每次前來一隊至少有百人,這一來一去,算下來也是極大一筆花。

這還不算其它各國,雖不用回訪,但招待也是一筆支出,尤其對附屬諸國,給的賞賜更多。

林林總總加起來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元清帝當初從皇後那里聽到大使館這個概念時就起了心思,如果兩國建起了大使館,那么便不用這般一來一回的麻煩,只需通過大使館通信就可,如今又有了水泥路,通信比派遣使團浩浩盪盪來訪更方便,且如此一來也能對雙方境況深入了解,不用再各自猜測。

或許日後間者也會減少一些。

若放在之前元清帝想不到也根本不會提此事,如今則不然,他相信看完閱兵,遼國定會同意。

還有其它各國,也可以逐漸部署。

日後通過大使館便能將各國串聯起來。

孫沔聽完描述眼睛一亮,道:「此乃妙策,陛下聖明!如此一來便能及時掌握它國境況,若有變動立刻便知,不過……」

他遲疑道:「這駐外大使館,顧名思義,需得朝臣常年待在它國,待久則變,實在難保證人人皆如蘇武。」

周明世心里已經暗暗為他治下的鴻臚寺官員叫了苦,這駐外的事不用想肯定得由鴻臚寺負責。

元清帝道:「所以需輪換制,三年或五年一換,具體官設朕心里已經有了腹稿,待閱兵後與各國定下再談。」

他現在只是暫且給兩人透一個口風,讓他們心中有數提早去做安排。

而且不僅是大使館,他還打算開辟一份新報紙,專門由大使館負責,叫做國際時報,由駐扎兩國的使者親自撰稿,刊登彼此在雙方國家的所見所聞,叫百姓們對自己周圍的國家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