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3(2 / 2)

「這是送給伯娘的,您可不能拒絕。」小四兒爹笑著說。

小四兒乖乖過來將雞蛋糕拎在手里。

周老漢推拒不掉只能應下,心里想著家里還有些糖果,是買來准備等大女兒帶重孫回來給小重孫的,他幾個外孫早都長大了,尤其大女兒家的兩個孫子,都已經成親生子。

想到這,他看著乖巧的小四兒不由贊了兩句,他那兩個小重孫可沒有小四兒這么乖巧有禮,別說讀書識字,還光著屁股在地里在泥土里打滾,雖說也會幫家里做事,但見了人就會傻笑,根本不知道禮貌問好。

就拿他剛剛給小四兒糖來說,他家那兩個小重孫笑嘻嘻抓起來就吃了,哪像小四兒,知道雙手接過來還給他行禮說謝謝,這差距太大了。

而且小四兒這么小就開始進學,就像報紙上說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他那兩個小重孫,包括村里的孩童,一開始就差了這些城中的孩童一步。

他猶豫了下,問道:「你覺得小四兒上的那幼學如何?」

自去年開始,朝廷辦起了幼學,說是專給四到八歲的孩童建的學堂,以坊市區分,每個坊市東西南北各設置一家,只要是家在坊市里夠年歲交得起束的孩童都能去報名。

周老漢雖住在坊中,但他沒有適齡的孫子,兩個重外孫住在城外的家中,他們有父有母,親家公也健在,不可能來跟他一道過。

不過倒是說好可以過繼一個來給他,當年他家石頭去了,朝廷發放了撫恤金,兄嫂一家便找上門來,話里話外想要挑個孫子來過繼給他,當初他們那樣對他,將他趕出門,走的時候連一床褥子都不給他,他如何能答應。

本家他是不想了,都是些不懷好意的,想占他家石頭的撫恤金和福利,當年他被兄嫂攆出去的時候沒見一個人幫過他,若不是他那老丈人,只怕他早就沒了。

他如今也想得開,女兒怎么了,就像戲文里說的,身體里也留著一半他老周的家的血,他已經跟兩個親家公商量好了,日後誰家重孫子里有超過兩個的,便過繼一個來。

他也不需要孩子來陪,只要等他們去了,冠上他們周家的姓,給他們老兩口摔個盆,記得給石頭燒紙祭拜就好。

可惜如今重孫統共也就兩個,一家一個,不可能過繼給他,但想想自家那兩個小重孫,再看看小四兒,他開始尋摸著到底該不該讓日後要過繼的孩子還待在村里了,他一個大字不識的老漢,聽聽報看看劇便開了不少眼界懂了不少從前不懂的道理,若從小就開始進學,那長大了得多有出息,也算幫石頭圓了他出人頭地的念想。

小四兒爹聽他問起,立刻笑道:「您別說,這幼學著實不錯,您別看小四兒現在這么聽話,沒進學前可氣人了,我和他娘恨不能整日給他身上栓個繩子綁著,這才念了不到一年,就變化這么大,您說值不值?您說咱在這從早到晚辛辛苦苦,還不是為了孩子將來過得好。」

他說的是實話,他不是吉祥商場開業的時候就進來小吃城的,而是三年前擴建的時候才托了人進來的,當時為了這一個鋪面,幾乎用光了所有積蓄,能托的人都托到了,幸好沒辜負他的期望,一年後就連本帶利賺了回來。

有了錢日子好起來有了盼頭,他自然是想著將孩子送去進學的,可是族學府學小四兒都進不了,私塾倒是可以,但長安城的私塾太貴,他得再攢兩年才能維持得起,長安學院只招八歲以上的學子,他家小四兒光年紀就過不了。

當時正巧看到時報宣傳幼學,他便送小四兒去報名了,一個學期半年只一貫錢的束,他本也沒想著會學到什么,只希望有人能幫忙管束,總比整日在市井里跟著其他孩童調皮搗蛋的好,這點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只是沒想到幼學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