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字卷 第一百四十二節 揚長避短,比較優勢(第四更!)(2 / 2)

數風流人物 瑞根 1591 字 2021-05-02

「柴大人,您這想多了,我就是純粹有感而發,哪里有那么多聯想?」馮紫英趕緊擺手,「順天府那邊,要以我的看法,人口其實並不算多,但是北部州縣的治理上還是有些懈怠,否則不至於如此多的流民四散流竄,當然,從永平府的角度來說,我並不拒絕,哪怕前期會有許多困難,但是對於永平府現在要全力打造冶鐵、燒炭、制鐵和水泥這些產業來說,在本地民眾還難以用起來的情況下,外來流民其實反而是一種資源了,……」

馮紫英的坦率讓柴恪更為肯定,「紫英,看來你是認定你的這種方式是正確的了,但是以農為本這是自古以來朝廷國策,若是沒有了糧食,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你這樣大搞冶鐵、燒炭、制鐵和水泥,而且這些貨物大多要通過榆關港外銷,還有大量要賣到草原和遼東,都需要大量人口,而且是精壯勞力,但如果各地都像你這樣,他們吃什么,靠什么來養活我們官員、士卒和商人?」

「柴大人,如果要探討這個問題,那可就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清楚了。」馮紫英也知道自己在永平府搞的這樣大的動靜,遲早是要引來朝中大佬們的關注的,柴恪不過是第一個,而他的觀點也是最典型的。

民以食為天,若是大家都去工坊打工了,誰來種地?糧田減少,農民不種糧食,那小民百姓吃什么?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一旦有個災害,豈不是立馬就要變成一場不可收拾的變亂?

便是江南因為種糧田土越來越少,讓位於桑麻和其他經濟作物,也引起了朝廷的擔心,屢屢下令要求江南鏟除桑麻,不得改田,但是在絲綢、棉花這些在賣價上顯然更有優勢的貨物刺激下,無論朝廷如何下令都是徒勞。

「嗯,那簡單說說你的道理和想法。」柴恪饒有興致地道。

「北地的種糧條件總體來說不及南方,這是氣候和水熱條件決定的,但北地也有自己優勢煤鐵等各種礦石資源豐富,而各地對鐵料、水泥這等物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這些物料的大量生產能有助於改善軍事、農業、交通等各方面的條件,比如鐵料制造火銃和火炮,制作各種蹄鐵、鐵鏟、鐵鍋、鐵鎬、鐵犁、柴刀菜刀等,水泥能修建更經久耐用且防火的屋舍、城牆和道路,比起木料甚至石料更易生產,價格更便宜,更易於運輸,……」

柴恪已經見識過水泥的威力,大為震撼,甚至覺得這種貨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能夠改變許多,尤其是在軍事上的意義更為重大,對於馮紫英居然要用水泥來修一條從盧龍經撫寧到榆關的水泥混凝土道路感到不可理解,哪怕馮紫英再三向其解釋價值意義和必要性,柴恪仍然無法接受。

當然這是山陝商人們支持馮紫英的一個態度,柴恪再難以接受也不可能去干涉,只能默認,唯有希望馮紫英所提到的好處能真正變成現實。

「除了這方面,北地還有在種植棉花和引種一些新的農作物具有優勢,但是這可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

馮紫英把他去天津衛拜訪隱居實驗的徐光啟的想法介紹給了柴恪,如果不是遇刺,馮紫英原本是打算在和順天府那邊把移民事宜談妥之後去拜訪徐光啟,但是卻沒想到出了遇刺這樁事兒,耽誤了。

「紫英,你的意思是南方和北地在各方面都有不同,各有各的優勢?」柴恪追問。

「對,我的想法就應該是南北兩地應當各自揚長避短,實現比較優勢,那么這樣一來就能夠最大限度實現各自的優勢發揮,通過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來實現南北物資的互動循環,達到最佳。」馮紫英笑了笑,「所以我才會實驗一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當然這只是實驗,在南方,水道航運的優勢仍然是無法取代的,但在北方一些重要商道和官道則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起來。」

馮紫英把自己前世中為官的一些經濟上最粗淺的方略拿了出來,只是這個時代的技術生產力太過於低下落後,很多東西不可能照搬,甚至連「比較優勢」這種觀點也有些似是而非,但對於柴恪來說,卻無疑是推開了一扇嶄新的門。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造船的船匠,又或者一個冶鐵的鐵工,都是世代干這一行,你要讓他們去種地或者做官,他們根本做不下來,甚至只會引發混亂,但同樣讓一個國子監學生去冶鐵或者造船,他能行么?所以我才說要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發揮優勢,才能讓生產達到效果最佳,而南北之間這種情形其實也是一個道理,一句話,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各盡所能,實現最優化。」

柴恪算是聽明白了馮紫英的觀點,「那紫英你的意思是朝廷在其中就放任不管就行?」

「不,也不盡然,但朝廷直接干預效果並不好,還會容易激發矛盾,那么為什么不能以賦役來進行調整呢?舉個例子,如果朝廷覺得蘇州糧食種植太少,那么便可以以種桑麻需要交納更高的賦役,同樣在北地也可以鼓勵種糧,種糧賦役降低,……」

馮紫英腦中的種種現代經濟和稅收調整來刺激和調適經濟發展辦法太多,一時間很難向柴恪解釋清楚,只能在合適時候慢慢來向他們灌輸和推動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