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2(2 / 2)

在大水封城的第七日,連日來的大雨終於停了,又過了幾日,氣勢洶涌的洪水才退盡。洪水一退,穆琛和許彥林連忙出城運糧,他們知道,不趁早將米糧運會城,等城外的百姓吃完手上的糧食,一飢餓便會行搶。

人一餓,暴動就起。

不得不說沈景黎很有遠見,他在江城附近買了大量的田地所有田地產出的糧食,只賣出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存儲下來,等下一季的糧食產出後,再換一批糧食存儲下來,將之前那批低價賣出去。

如今這三分之一的糧食,就成了最重要他們救命稻草。

他們整整拉回二十四車的大米和白面,還有五大車的糧種沈景黎考慮的永遠比他們要多,他不僅擔心洪水來,人們沒有飯吃,更擔心洪水過後,人們沒有糧種重新生活,對於被洪水洗劫一切的百姓而言,那幾車糧種就象征著希望,有了這些糧種,未來的生活才有了期盼。

靖王眼熱地望著穆琛和許彥林拉回來的糧食和糧種,頗為欣慰地拍了拍穆琛的肩膀,「子安,你做得好。」

若是沒有這批糧食,他們防洪防的再好,江城百姓日後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十四,我以前真是小看你了,你原來不光會打仗啊。「許彥林沖上來,一拳打在穆琛的胸膛上。

穆琛微微一笑,這哪里是他的功勞?若不是沈景黎執意買地儲糧,並且當機立斷地讓人冒雨搶糧食,他們估計只能等著朝廷開倉賑災,或者眼睜睜看著百姓餓死。

景黎建議我們組織難民修建河堤。「他真的是撿了一個大寶貝,「年輕有力氣的男子分組去重整被洪水沖垮的村落和修建河堤,女人、老人和小孩在難民營里幫忙照顧受傷的難民,讓他們靠自己的勞動去領取米糧和糧種,這樣會更有條不紊。」

不能讓百姓一味的依靠朝廷的救濟,有時候朝廷並不可靠是沈景黎的原話。

聽著這話,靖王和許彥林齊齊地望著穆琛愛不如,不禁有些汗顏,他們兩個大男人考慮的竟還不如一個在內宅的雙兒。由靖王出面,在城門口搭棚施粥,因為有宣讀條例在先,難民們都規規矩矩,沒有人敢推舉爭搶。

「婆婆,你小心燙,傍晚還會再發一次粥。」看著狼吞虎咽的老婆婆,李琦用略帶無措的笑臉提醒。

他到底年輕,沒遇到過這種嚴酷的情況,也不曉得餓肚子的滋味,看著這些難民,內心不由得涌現出一股同情心。

劉知府站在暗處,看著有條不紊的難民隊伍,漲紅著一張老臉,一種不安和恐懼襲來,他竟然感覺幾分慚愧。

因為靖王的名頭,不少的大戶人家也搭棚施粥,還派出家里的小廝丫鬟幫忙維持府城街道的整潔和平安。

大水沖走庄稼人一年的心血,連帶著他們的家,他們少數的繼續,一場水災讓他們一窮二白,可是向人乞討又有些拉不下臉,十分羞恥。

靖王推出的這種勞動領糧的政策,很巧妙地滿足了百姓的自尊心,他們感覺到了尊重,而不是像條搖尾乞憐的小狗,得面對著別人的同情和憐憫。

靖王因此成了江城百姓心中的活菩薩,每天認真干活便有飯吃,還能賺取一定的糧食或者糧種,靖王專門請人協助他們整理家園,蓋房子的銀子,一半由朝廷賑災的銀兩,另一半由他們打個欠條,在衙門登記在冊,來年再還上。

賑災行動,在靖王等人有條不紊的規劃下,處理地非常圓滿,難民的問題也在最快的時間解決,而不至於讓他們各處避難,影響其他府城的百姓。

事後,靖王向皇上上了奏折,言明此次的水患受災最為輕微,都是多虧了穆琛夫妻,是他們夫妻的建議,事後的施粥賑災,安撫百姓,才能以最低的損失度過這次劫難,當然,他還在奏折上摻了劉知府一本,這一本讓劉知府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