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3(1 / 2)

李季陽就在伙房外頭的院子里安裝石磨。

李季陽安裝好了之後,推了兩把,果然好用!

要說這石磨,還是他們去考古的時候,在當地老鄉家里見過,據說那石磨是從明朝的時候就傳了下來,等後來考察發現,那石磨起碼是宋朝的!

而他們那個村子,立村的時間可以推算到唐朝,在那里他們發現了一個隋唐時期的古墓。

後來他們又遇到過好幾個有石磨的村子,那石磨基本上大同小異。

李季陽當年為此專門寫了一篇論文呢!

安裝好了石磨,也到了吃飯的點兒,這是第二頓午飯了,李季陽難得沒有躲進空間里將水果當飯吃,而是吃上了真正的午飯。

雖然也只是肉湯配干餅子。

不過因為是夏天了,這野菜也能多采一些了,味道也好了許多,李季陽就多吃青菜,肉湯里頭的肉都沒怎么動,最後留給了小蘿莉純雅。

也是在這個時候,李季陽才知道,小蘿莉純雅自己就留了一小碗兒,剩下的都分給了李平跟李安。

「他們的不夠吃嗎?」李季陽想到李平跟李安倆也是倆小伙子了,俗話說得好,半大小子吃窮老子。

這倆人正是能吃能喝長身體的時候呢!

「夠吃,奴婢分他們一些,他們多吃點。」小蘿莉笑著道:「他們是要跟著少爺出去行走的,總不能太差,身體好了,才能保護少爺。」

「哦哦!」李季陽還真沒想那么多!

純雅吃完飯,去刷了器皿,回來才跟李季陽報道:「少爺,找到了一點鹵塊,是在鹽巴里頭發現的。」

所謂的鹵塊,其實就是一些人當鹽巴裝了進去,實際上是用來壓稱的,一袋鹽巴里最少也是摻了一塊的,最多能摻進去十塊!

「拿來我看看!」李季陽眼睛放亮,當年他可是跟著老鄉們做過豆腐的,無論是用鹵水點豆腐,還是用石膏,他都拿手!

最初只是好奇,後來就是覺得自己做出來的豆腐就是好吃!

鹵水點化的豆腐有點老,適合燉煮了吃,或者做干豆腐,做豆干。

而用石膏點化的豆腐,是很嫩的,適合蘸醬、做湯,做豆腐腦兒!

鹵塊溶於水稱為鹵水,是北方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劑,能使蛋白質溶液凝結成凝膠。用鹽鹵做凝固劑制成的豆腐,硬度、彈性和韌性較強,稱為老豆腐,或北豆腐、硬豆腐。

又想到現在還沒豆瓣醬呢!

因為現在的醬,叫「將」!

這還有個歷史呢!

民間傳說:醬是范蠡在無意中創制而成。相傳,范蠡十七歲時在財主家管理廚房。由於沒有經驗,飯菜常常做得不稱心而剩下許多,時間一久,便成了酸餿食物。為防主人發現,范蠡將這些食物放在儲藏室里。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最終被財主發現,財主罵了他一頓,還限定他十天之內把酸餿食物變成有用之物。聰明的范蠡先將長了綠毛白毛的食物用物處理,然後曬干再用鍋炒熟,去異味殺細菌,加點溫水攪拌成糊喂豬。財主看豬吃得歡也挺高興。後來,有個小長工與范蠡開玩笑,將這食物放在面條里給范蠡吃,沒想到,面條特別有味。此時,小長工才道出原委,得此啟發,范蠡用這種酸餿發毛食物創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醬。

然而,這僅僅是傳說。其實,醬的釀造最早是在西漢。

西漢元帝時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記載有:「蕪荑鹽豉醯酢醬」。

醬,又何以名「將」呢?據說,在古代各種調味品如鹽、梅、醯、醢中,醬總是居於主導地位。如食膾,就得用芥醬,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葯醬……這就是《論語》中所記載的「不是其醬不食」的「醬」。

《論語》的成書,可是在春秋戰國之時!

可見,很早就有了「醬」這個調味品了。

古人還說了:「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又據說:「醬,就像將軍平暴除惡那樣可制各種食物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