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6(1 / 2)

2%的美國人認為,打倒納粹比讓美國遠離戰爭更加重要。

有意思的是,雖然民眾一改態度,堅持對納粹進行防備甚至是打擊,但是由於美國間接選舉的特性,導致珍珠港事件之前,國會中的「不干預主義」依舊占據主導地位。

他們甚至威脅彈劾主戰的總統羅斯福。同時,德國移民也在努力阻止祖國和母國的開戰。羅斯福總統一表露出對德開戰的意思,就導致1940年總統選戰中沒了7%是選票,其中大部分的選票是在德裔移民的社區丟的。

當然,隨著美國人對納粹本質的進一步了解,以及國會中的不干預主義慢慢地消退,美國正式參戰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而事實上的美國,一開始目的僅僅是想要除掉納粹德國,同時逼迫日本離開軸心聯盟。

美國的策略,對於一般的國家而言確實會有效。

面對一個根本沒希望獲勝還願意和你講道理的對手,最明智的選擇無疑是把手縮回去,哪怕是另覓良機也不失為上策。

可惜的是,昭和時期的日本,自上而下彌漫著一股濃郁的「搞事不嫌多」的作死思想。

因為當時日本的階級已經固化,大量的社會資源被皇室為首的豪門大族所占據,偏偏因為意識形態問題,普通日本人對這個社會的吸血鬼沒有辦法。

如果是在經濟景氣的明治、大正年間這些都還好說,偏偏此時的日本經濟完全不行了,一般民眾甚至連飯都吃不飽,要想出人頭地,唯有從軍。

可以說到了這一步,日本的軍部大暴走,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連明治老臣西園寺公望都被日本軍中激進的皇道派列為刺殺目標,其瘋狂程度可見一斑。

於是日本選擇了一條軍事冒險的道路,希望通過偷襲珍珠港解決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美國戰斗潛能被挖掘出來之前和美國簽訂和平協議。

不過日本這樣一個國家注定不會得意下去的,美國的航母正巧不再珍珠港,為未來的戰斗保留了火種。

通過保存的航母,美軍扛過了日軍的「一波流」之後,戰爭潛力全開的美國迅速扭轉了局勢。

最終,在東亞不可一世的日軍,在太平洋被美軍打了個1比20,哪怕是硫磺島這樣擁有堅固防御工事的戰役,戰損比也有1:8。

當然,美國也是熬過了一段時間,畢竟珍珠港的襲擊,也事實重創了美軍太平洋上的海軍實力。

快速進入角色的樊奕澤,開始在空白的計劃書上快速書寫著。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間軸中,此刻日本全國可用的燃油儲備只能夠勉強半年消耗。」樊奕澤手指輕輕敲打著控制台的桌面,自言自語道。

這個時期的日本,其實能夠做出的選擇不多,半年的燃油消耗,根本無力實現攻占華夏的野心,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而這也是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明白,要么從華夏撤兵,停止對外擴張,外交上向美國靠攏。

要么自組旗幟,南下奪取戰略資源,繼續加強對外侵略。南洋有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進軍南洋就等於向美英荷三國宣戰。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樞紐,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都在兩千海里到三千海里之間,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

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