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七章 學宮論古今(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1210 字 2020-06-02

選擇古文經學還是今文經學,其實是現在漢代的人求學的時候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遠在上古時期,華夏處於時代的變革當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導致了整個政治層面需要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支持自己行為,注解自己的道義,導致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正是在這個時間點,傳統文化周禮的權威性遭到了質疑和批判,因此適當的進行改造,以便在新的國度變動當中,尋求一種新的平衡,對於未來的社會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模式,就成為了舉世關注的碩大的命題,引發了思想界的一次巨大的碰撞的火花,這就是百家爭鳴。

此時的儒家其實並不是孔子對於自己的稱呼,而是從墨家哪里得來的。孔子此時也僅僅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但是從漢代開始,儒家的地位就逐漸的在提升,漸漸凌駕到了其他的諸子之上。

這一點,斐潛無能為力。

不是一個皇帝選擇了儒家,而是華夏選擇了儒家,相比較黃老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尚法明刑,都不能提供出一個系統的社會階層解決方案……

所以斐潛只能是從儒家的根本上進行一種嘗試,試著看看能不能在這個尚未完全成型的儒家教派當中,夾雜進去一些自己的想法。

而這種嘗試,就從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開始。

斐潛恭敬的給蔡邕倒了一杯熱茶,然後雙手奉上,說道:「師傅,今文、古文何異有之?」

蔡邕看了斐潛一眼,然後端起茶碗,啜飲了幾口之後,將茶碗放下,才緩緩的說道:「今文緯妄。」

斐潛知道,其實在今文和古文經學上有很多的區別,但是除了方才對於孔子和周公的崇尚之外,更重要的其實還是針對於經書的理解。

孔子和周公所謂的立像什么的,其實也僅僅是外在的一種表現,蔡邕作為一個古文經的學者,也未必一定是早晚三炷香的拜周文王,而是因為今文經將孔子推到了聖位,因此古文經的人將周文王拉出來與其抗衡罷了,因此像後世那樣稍微對著孔子或是周公像略有不敬便要如何如何的,漢代當下還是沒有。

蔡邕說的,便是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最大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