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章 蠢人勿鼓(2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2282 字 2020-06-02

荀諶笑笑,微微點頭說道:「昔日之茶,用烹煮之法,多加雜物,欲多為貴,求繁逐豐,以為美也,卻不知反失其本,誠為可嘆。驃騎至並北後,便改用新茶之法,取青葉,擇鮮嫩,以溫火慢去其寒,以陰曬再去其燥,求其不偏不倚,不熱不寒,究其源本,清身正體,亦合君子之道也。」

「如此繁瑣,豈非貴重?」荀攸捧著這樣一小罐茶葉,估摸著說道,「不知所需幾何?」

荀諶搖了搖頭說道:「此罐不過五百錢爾。」

「五百錢?」荀攸托著巴掌大小的小罐子,看著罐子之內的茶葉,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漢代,茶葉么,價格一向不便宜。

因為產地和產量的原因,導致很多地方甚至是等同黃金,所以若是這么一罐,又像是荀諶所說的那樣,荀攸原本預估的價格怎么也要三四千錢,結果沒想到才五百錢,確實是有些出乎意料。

荀諶微笑著,看著荀攸說道:「君子之道,豈可以錢財多寡而論之?洗心滌性,孕於細微之處,令百姓黔首亦可體會君子之風,方為驃騎心思獨到之處。」

荀攸恍然。

不過么,實際上這些茶葉的價格么,並沒有荀諶荀攸這些人想象的那么高。

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產量稀少,物以稀為貴,自然價格就高上去了,而對於斐潛來說,茶葉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合適的地點,大規模的種植和繁殖,然後就可以持續的產出了,像茶樹這樣多年生植物來說,漢代的環境比起後世來有更多的區域可以種植。

茶樹,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而漢代,這種地方很多。

雖然當下好多大澤逐漸的在縮小,但是真正變成後世那種四季分明,南北溫差極大的局面,是經歷了兩次小冰河時期之後才變成的局面。雖然說現在小冰河確實是降溫了不少,但是很多地方依舊還很不錯,比如漢中,還有川蜀……

荀攸手中的小罐子,就是在漢中開辟出來的山地,種植出來的茶葉。

茶樹不用太平整的土地,也不用像是庄禾一樣,需要特別開墾什么水渠,只需要初等的施肥和灌溉就可以了,既不用占用耕田,又可以有額外的產出,至於泥陶罐子什么的,也可以順便就在一旁燒制了,簡直就是漢代最佳的經濟作物。

再加上不是壓制實心的,因此一小罐茶葉其實並沒有多少重量,也就大概二兩多一些的樣子,雖然拿在手中感覺挺沉的,但是那是因為陶土罐子啊!

陶土罐子能不重么?

這個跟後世那種什么什么包裝,簡直是一模一樣的……

水開了,咕嘟有聲。

荀諶將水壺的水提來,先略在茶壺之中倒了些水沖洗掉了茶葉表面的塵土雜物,然後再次沖泡之後,才倒出了兩小碗茶水,將其中一碗推到了荀攸的面前。

荀攸低頭看著,茶湯清澈見底,隱隱茶香撲鼻,不由得低低贊嘆一聲,先向荀諶謝過,然後捧起碗,緩緩喝下。

旋即,是第二次沖泡。

然後第三次。

三次沖泡之後,荀諶便停了下來,然後將茶葉從茶壺之中掏了出來,放到一旁的小平地缽之中,顯然是不准備再次沖泡了。

「這茶葉……」荀攸看著被沖泡舒展而開的茶葉葉片,有些疑惑,看這個樣子,這些茶葉難道不吃么?

荀諶也沒有立刻回答荀攸的問題,而是自顧自的將茶具什么的都規整好了,才叫來了仆從抬下去,等仆從將爐子和茶具都撤下,又端上了一些糕點干果之後,荀諶才緩緩地說道:「為君子者,取其精華足矣,豈可盡食之?」

荀攸愣了一下,吸了一口氣,默然不語。

這些茶葉真的會浪費么?不會的,仆從撤下去之後自然就會分掉了,對於這些仆從來說,這些經過了三次浸泡過的茶葉,依舊是難得的佳品。

荀諶輕聲說道,聲音雖然不大,但一字一頓,充滿了力量,「天地萬物,需有余數,不也用其盡也。天盡則昏,地盡則瘠,人若盡,則亡……」

「治國之道,亦同於此。愚鈍之人,只知斂千家萬戶之財,占千畝萬石之地,尤不得足,孰不知吃盡用盡,便是百姓動盪,大亂滋生……」荀諶繼續說道,「此茶價雖不高,然並北關中盡用之,亦販西北,所需數目極大。僅此一項,便年入二百萬錢!然於此之中,農夫、陶工、走運、商賈亦得其余,各得其利……如此,公達可明白了?」

荀攸眉眼動了動,但是依舊默然。

「山東之人,已然途盡。」荀諶聲調轉寒,緩緩的說道,「光武定於雒,亦困於雒也。百年前後,可有變化?治下之民,可有余利?人用其盡,焉得不反?黃巾之亂,其數亦定,雖鎮之一時,國本亦動,故而有如今之局也……」

貪婪永遠都是無止境的,不要指望著貪婪能夠發什么善心,但凡是將人往死里用的,必然會出現各種亂局,或早或晚,這是定數。

斐潛覺得荀攸是個人才,打算將其留下來,荀諶自然也是贊成,畢竟一來荀攸確實可堪一用,二來荀諶自己一個人也覺得有些單薄,尤其是在荊襄這一幫子人面前,因此能夠拉荀攸入伙自然是最好不過。

但是縱然如此,荀諶並不打算苦勸,也不打算哀求,而是讓荀攸自己去體會,因為荀諶相信,蠢人勿鼓,愚人不言。蠢笨的人只相信自己所看到聽到的,根本看不見也聽不進去其他人所表明的道理,所以縱然是用鍾鼓在其身旁敲響,也未必能將其震醒。

而聰明人,響鼓不用重錘。

一碗茶,卻將驃騎將軍斐潛和原本山東諸人的區別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年荀諶也是看到此點,才留了下來,而他也同樣相信,如果荀攸夠聰明,也一樣會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