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1章水和油(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2639 字 2021-06-1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詭三國最新章節!

長安人很多。

人多就吃得多,用得多,每一天的消耗都是驚人的。

入了冬之後,有一項的物資就消耗得多了起來。

那就是煤炭,煤大多是窮人用的,炭多數是富人用的。

王三郎對於現在他自己的生活還是很滿意的,雖然從他降生的那一天起,似乎就沒有得到過太好的東西,任何他想要的東西,都必須經過一番痛苦的磨礪之後,才能獲得,當然有的時候甚至是經歷了努力,也依舊什么都得不到。

然後王三郎就很早明白了一件事情,人和人是不同的,對於他自己來說,不能對生活有太高的期望……

窮人,如果對於自己的生活期望太高,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現在王三郎就只是希望能多背兩趟煤,然後給自己的娃換點用度。

對了,王三郎今年才十六歲。

十六歲的父親,在大漢,並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窮人孩子早當家,並不是一句空話,如果窮人不在這個年齡結婚生子的話,那么他的孩子就有可能在長大之前就沒了爹。

大漢平均年齡,四十左右。

這還是被一些士族子弟拉高了的,就像是後世的社會平均收入。拉社會平均收入後腿的,請到一旁玩泥巴去……

若是只計算那百分之八十,相信會是一個更為可怕的數字。

清晨的時候,天空陰沉沉的,雖然說雪已經停了,但是天氣依舊不是很好,王三郎很擔心,很擔心他家里的孩子,在這樣的天氣之中,能不能順利的熬過去。

大漢嬰兒的夭折率,大概是三四成。

許多幼兒甚至還不能正兒八經的睜開眼,看一看,摸一摸這個世界,就死了。

王三郎希望自己的這個孩子能活下來,不用像他的哥哥一樣……

背煤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大多數的時候,體力勞動都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

煤很重,而因為舍不得用麻布帶子,便用的是麻繩。剛開始的時候,雙肩都會被磨出血泡來,然後破了,再磨出一層,直至長出了厚厚的老繭,形成了深深的溝痕之後,才會好一些。兩條麻繩勒在肩膀上,一條更加寬大的帶子頂在前額上,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當佝僂著腰往前的時候,能更有效的把全身的力氣用上。

煤筐底下還有一根丁字木杖,頂在煤筐下面,其作用並不是讓這些背煤人完全放松休息,而是因為這些背煤的人害怕自己疲憊無力的時候,稍有不慎保持不住平衡使得煤筐傾斜,掉出煤來讓今天一天的活都白干了……

有經驗的背煤人,每天都會走固定的距離,固定的路線。因為那一條路上每一塊的石頭,每一個坑洞都熟悉,不至於出現踩空絆倒的情況,然後就像是工蟻一般,默默的背著煤筐,在固定的路線上來回往復,即便是遇到了熟悉的背煤同伴,也甚少說話,更不會花時間閑聊,頂多就是目光相互觸碰一下,就像是在相互鼓勁。

自從驃騎將軍用煤替代木炭之後,長安就從用炭大戶變成了用煤大戶。當然,百分二十那部分人,依舊還是用炭的,甚至還要用銀炭,一般的炭還不屑於用,而大部分的長安百姓,便喜歡上了煤,煤更好看,更漂亮,可以比炭燒得更久,更實用……

嗯,其實以上都未必正確,煤比炭更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就是煤更便宜。

炭需要砍樹,要陰干,然後再燒成炭,費時費力不說,產量也少,一窯也燒不了多少,煤就相對來說好一些了,再加上可以摻黃土打成蜂窩煤餅,比起一般的炭便宜太多了。

驃騎有令,在長安城中,不允許設立炭市和煤市,所以長安城中和周邊陵邑的百姓想要用炭用煤,要么就只能用車載,要么就是人背。

車載量大,但是費用也高。

冬天牲口也怕冷啊,又要吃得多,草料錢也是消耗,人就便宜多了,又不用特別照料,周邊村落之中,趁著冬閑出來找點活干的人多的是,給點零散錢財物品也就打發了,省心省力省錢。

更何況這活也就是季節性的,三瓜兩棗的也養不活人,只適合像是王三郎這樣為了多補貼一些家用出來賣氣力的農夫……

背一筐煤,領一片木籌,然後背到了地頭,便會在木籌上蓋個戳,一天下來,幾個木籌就是幾份報酬,簡單,好認。

長安當中制作煤餅的,分為兩種,官營的,還有私營的。

官營的自然都是驃騎之下的黃氏工房開設的,給的報酬會多一些,而且因為驃騎將軍夫人心善,所以若是下雪大風等天氣不好的時候,便會在一天結束的時候,除了原本的報酬之外,每個人說不得還能分到一小塊的雜糧餅子……

平常天氣也會有,偶爾。

今天么,應該就沒了……

只是陰天,既沒有下雨,也沒有下雪,風也不大。

王三郎嘆了口氣,雖然說下雨下雪等惡劣天氣會導致背煤更辛苦,但是那兩指多款,三指多長的雜糧餅子,泡些水煮化了,再加些麥麩,便又是一頓啊……

私營的么,報酬就一般了,一開始的時候還會因為筐里的煤少了些,便是各種理由扣了報酬,所以後來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給官營的去背,後來私營的煤鋪子受不了,便拉高了報酬,可依舊是甚少人會去。

因為驃騎官營的標桿在那邊擺著呢……

驃騎工房的煤鋪子之中,負責兌換木籌的管事,是一個少了半條腿的瘸子,左腳小腿沒了,用一截木頭替代著。據說這管事之前是驃騎手下的兵,在戰場上少了腿,然後活下來沒死,又因為沒了半截腿,騎馬不方便了,也當不成巡檢,便成了類似這樣的不怎么需要跑動的小管事。

『呦呵,可以啊,今天背了六趟?』煤鋪管事接過了王三郎的木籌,誇贊了一聲,『小伙子有些氣力!要換什么?錢還是物?』

『換粱!都換高粱!』王三郎大聲說道,這也是絕大多數背煤人的選擇。先將自家越冬的糧食備足了,才有可能再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之所以換高粱而不是其他的糧食,是因為高粱最為便宜,換的量最多。

在沒有高質量化肥的古代,高粱的產量可以是小麥的兩倍,而且高粱不怎么挑田地,好壞都能種,房檐牆角院落偏地都可以種,收成或多或少而已,可問題是高粱里面有單寧物質,單寧物質就是許多果實未成熟之前蘊含的那種,比如青的柿子。

所以口感么,自然可以想象。

再加上之前又有甜粱問世,這原本口感不好的高粱就越發的掉價。

但是像王三郎這樣的,卻不怕高粱難吃,他們怕的是沒得吃。

揣著小半袋的高粱,王三郎覺得身上的疲憊似乎也少了許多。多了這小半袋,家里至少又多了三天的嚼頭,然後再背上個十幾二十天,說不得就可以再換點布頭什么的……

小心翼翼的用手臂護著半袋高粱,王三郎和同村的幾個人一起准備往回走。

雖然說長安陵邑這幾天還算是大體平靜,但是一些不好的傳聞依舊是傳了出來,據說在左馮翊的一些地方甚至有暴亂,搶糧殺人,焚燒店鋪,好生可怕。然後聽說長安陵邑之中也是死了一些人……

可是王三郎對於這些傳言,都感覺距離他很遠,左馮翊在哪里?他不知道,甚至米鋪他也很少進,因為他也買不起米鋪之中高價的那些糧食,傳言之中的一切,似乎都和王三郎有一定的距離,而距離他最近的幸福,便是他懷里的小半袋高粱。

拐過了街角,遠遠的就看見十字街頭站了一群的人,將路口幾乎堵了個嚴實,不知道在議論著一些什么,比手畫腳噴吐唾沫……

王三郎等人頓時就有些發呆,然後下意識的就准備繞道躲避,卻見到一隊巡檢行來,將堵在路口的人群驅散了一些,讓出道路來。

王三郎才發現原來只是新張貼出了一張布告,然後因此引發了議論而已,並非是聚眾鬧事……

巡檢看見了王三郎等人,便是揮手示意其通過,別站著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