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5章才與財(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2559 字 2022-07-10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詭三國最新章節!

太興六年。

九月下。

北地的草木剛剛開始枯黃,而籌備了許久的青龍寺大論,則是漸漸的拉開了帷幕。

這一次,不僅是關中北地本土的士族子弟參加,還有來自於漢中和川蜀的,並且也多了很多山東的士族子弟。

整個青龍寺的大論, 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普選。

普選,不僅是在選人,也是在選經。

並不是隨便來一個人宣稱自己有能力譜寫注解,就可以讓他加入注解的行列的,而需要有一個過程, 需要一個認證。

這個認證二字, 是不是有一種比較奇異的味道?

龐統等人並沒有像是斐潛一樣經歷過後世的那種以認證服人的事件, 但是並不妨礙這些頭腦一流的家伙立刻參透了其中的奧妙,三下兩下就搭建其一個認證的框架來。

斐潛在一旁看到了也只是笑。

畢竟和後世那種登峰造極的認證相比,當下的環節基本上來說就是小兒科了。回想起後世那些令人恐懼的各種認證,比如什么肉夾饃胡辣湯,只要沒有所謂認證的膽敢多加兩三個字,呵呵,就往死里搞,至於搞完了會不會反倒是對於這個銘牌有害,那就不管了。一切都向前看么,過去的錯誤就讓他過去罷。

選經,也是如此。同樣需要認證。

在大漢,因為今文經學的昌盛,或者說是猖獗,導致有很多經書都是莫名其妙的, 或許同樣一個名字,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族里面就是不同的版本。這個問題在熹平年間已經是非常明顯了, 也導致了不少的矛盾,以至於最終出台了熹平石經。

作為繼承了老丈人遺產的斐潛,自然將熹平石經之中的作為標准模板, 列入了正經的行列。當然只有這些正經,是不能滿足不斷洶涌而進的這些士族子弟分配的,就比如鄭玄一個人就想要占據三禮

所以必須要有一些旁經,或是稱之為傍經,反正意思差不多,就是在正經之外的那些經文,而且參選的數量也有限制,最開始的時候只有十本的名額,結果便是根本不夠分配,差一點豬腦袋打出狗腦花來。

按照這些參會的士族子弟的意願,他們甚至願意選出上百本不同的經書來,然而很顯然斐潛並不會滿足這些家伙的無聊願望,只是酬情增加了兩個的名額。

這些家伙自然又是不滿,再鬧,表示至少要想孔子有七十二賢一樣,有七十二本的經文,然後被斐潛一巴掌扇了回去, 表示十二這個數字是代表了天地輪回,歲月更替, 難不成孔子要比天地還大?

於是這些人就只能是無可奈何的接受了這個結果,並且開始為了十二根肉骨頭相互撕咬打了起來

於是在青龍寺之中,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個的小團隊。

這些小團隊內部,未必所有人都相互認識,有可能是根本都不熟悉,但是因為相互之間學習的經文比較相近,於是就漸漸的湊到了一起。而在這樣爭奪肉骨頭的過程當中,山東士族子弟就感覺到了數量上的薄弱所帶來的的力量上的差距。

因為斐潛這一方的士族子弟,明顯多余山東遠道而來的人數,所以在很多時候,這些山東士族形成的小團隊又不得不再次放下相互之間的隔閡,組成更大一些的團隊,來和斐潛這一方的士子競爭

原本冀州士子認為豫州人只會躺倒在帝鄉身上吃老本,而豫州子弟覺得冀州佬狂妄自大不知收斂,然後冀州和豫州的人又鄙視青州人一身的海腥味,徐州人都是鄉下人,反過來青州人徐州人覺得冀州和豫州天天拿著他們繳納的賦稅,吃喝玩樂還不干正事

而現在么,這些人又有了一個共同坐在一起的理由。

飲酒而談,尚始而歡。

然後肚子里面轉悠著各自的主意

酒肆中有一名士子,正在大聲而論,有的人在聽,有的人沒有在聽。

這種情形在青龍寺,在長安城,在陵邑之中,都是常見,畢竟才剛剛開始普選,很多士族子弟都希望自己的經書能夠入選,自己也就能夠順理成章的進入正解的環節,而想要讓自己的經書讓更多人知道,那就不可能悶著,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了,甚至恨不得將自家的酒直接往旁人的鼻子下面塞!

在青龍寺之中,才剛剛舉行了一場規模較大的聚會,酒肆之內的話題自然就是圍繞著之前的大聚會的許多消息,相互議論紛紛。

這一次正解大會,擢選之人為何不論名望,只論經學?一人略帶了一些憤慨的說道,吾有一友,乃郡縣名士,鄉野大賢,遠近皆聞名之,如今竟然不分名望高低,使得無名之輩得同台而論,豈不是明珠混於魚目之中乎?

旁邊一人倒也不在意此人是不是屬於無中生友的類型,他更在意的倒是另外的一件事情,經書繁浩,如淵如海,此番普選,又怎生選得過來?難不成大儒之賢不可一言而定?偏偏要如此大費周章?

聽聞此次普選,鄭公當之無愧之外,水鏡先生倒也名無其實,其余之人便是相爭不下,川蜀漢中也有多人參選,欲取一席之地也!可惜我山東大儒甚少至此!

鄭公豈非山東之士乎?

呃?!

這個我是說,比如北海孔氏

孔氏?呵呵,哈哈

汝好生無禮!有言便說,譏笑何意?

二位!二位,稍安勿躁,都是一家之人,何必爭執不下,反倒是讓旁人占了便宜?今有聞,說是有正解首席,次席之位,某倒也是能多少知曉其意,只不過這正解委員一職,這委員二字究竟是怎生說法?

旁邊一人則是說道,委員,便是委以重任之人也,又有窮源意委之意,如今經文正解,豈不是正當如是?驃騎以之為名,倒也恰如其分。

哦,如此說來,倒也恰當。

多些解疑,兄台高見

哪里哪里

嗨,諸位!嗨!諸位!又有一人立起身軀,朗聲說道,鄭公威名四海,此等首席倒也名副其實,這水鏡先生么,嗯,不談也罷,次席也是無礙,但是這另外兩次席之位,又怎能是任由川蜀河東瓜分?

川蜀之中,何可稱大儒?

就是就是,川蜀本無學士,乃文翁遣相如傳七經,如此說來,川蜀之士當尊稱吾等為師叔

哈哈哈

文翁是西漢之時的川蜀太守。在漢景帝年間,不僅是在農桑上有所建樹,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近兩千頃,大力發展了川蜀的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他也在川蜀之中建立學校,興辦教育,並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一十八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蜀後教授生徒,因此大部分的漢人學子都認為,川蜀的文化興盛,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雖然說文翁確實對於川蜀的學術事業貢獻很大,但是川蜀學風之興,卻是由來已久,並非是從文翁一個人身上開始的,而是川蜀之中原本就有一些淵源傳承。

川蜀之地,其實在漢家學子心中,和隴西隴右其實差不多,都是屬於鄉下人的地盤,是文明未開化的地區,這也不是說完全的貶低,畢竟川蜀之地和關中中原等繁華區域,經濟和文化上確實是有一些差距的。

正是有這樣的差距,所以川蜀文化之中,並不可能由一個文翁就能在一朝一夕之內彌補起來,所以在漢武帝之時,忽然出現了司馬相如、王褒、楊雄這三位雄踞漢賦高峰之上的漢賦大家,就難以全數都歸功於文翁身上。

其實司馬相如等人,是因為川蜀有過好幾次的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政治上的統治考量,曾經將六國的豪俠貴族富商等大族,遷往川蜀,這其中自然也有大量的讀書人。

在西漢初期,在政治斗爭之中失敗的,也常常被流放到了川蜀,甚至更遠的區域,這些流放的政治斗爭的失敗者,也給川蜀帶來了各種文化技術,其中免不了也就有儒家文化,黃老之學等等。

同時在加上司馬相如等人在那個時候,剛好契合和漢武帝的政治需求,和當時在政治朝堂之上的那些黃老之學的人並不相同,而且司馬相如等人也發現了這一點,便是激勵的配合漢武帝進行鼓吹。其實也就是符合了漢武帝心中的春秋大一統,漢家六合風,九州共貫文,漢武帝不僅是要在政權上加強統治,而且也要在精神文化上進行一統。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漢代川蜀的儒家文學人物,是先天渴望著和政治媾和的,因此在斐潛召開了第二次的青龍寺大論之後,這些川蜀之中的人物,便是絕對不允許錯過了

管寧在一旁獨坐,等吃喝完了之後,便是微微搖了搖頭,招手叫來了伙計,結算了餐費,便是站起身,向外而去,並沒有對於酒肆之中那些山東士子的串聯商議,說是要去川蜀士子的講經會上砸場子有什么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