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7章二分三分皆謀劃,孫周兩人小商議(2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2653 字 10个月前

周瑜一度也以為有時間慢慢來,慢慢教,慢慢改,但是現在看起來,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快沒時間了。

現在只能是說多少算多少,教多少懂多少而已。

盡一片心,達些許意。

這其實很正常,現在的孫權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是孫權也沒有說那種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程度。孫權瞄了一眼周瑜,立刻意識到自己似乎有些問題,連忙向周瑜賠禮。

周瑜笑了笑,擺了擺手,或是引動了肺氣,又是一陣咳嗽。

孫權連忙叫著侍從送上湯引,又是在旁邊遞送著,不像是主公,倒像是周瑜的弟子一般。闌

像是。

畢竟不是。

就算是真的親兄弟,在利益面前能經得住考驗的也沒有幾個,更別說像是江東這么一大片的基業了。或許在後世鍵盤俠嘴里算不了什么,但這天下能達到像是孫權這樣的基業的,扒拉著手指也就這么幾個了。

周瑜喝了點湯葯,咳嗽也平息了下來。他擺擺手,侍從便是又都退了下去。

若是知曉自己命薄,說不得當年他就多花些心思在孫權身上,多少有些情感聯絡在,不像是當下有些qiáng扭在一起的感覺。

周瑜知道孫權已經很努力了。

孫權也知道周瑜看穿了他。闌

甚至江東上上下下不少人都看明白了……

知道和做到,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當年周瑜跟著孫策的時候,有想過要打這個天下么?

並沒有。

直至孫策真正打下了江東之後,這個爭天下的心思才隨著pì股盤子的碩大而變得清晰了起來。

當年仿佛是少年說笑一般指點著江山,而如今……

孫氏基業,兩代三任。闌

孫堅有孫堅的人,孫策有孫策的人,孫權自然也有孫權的人。

一代天子一朝臣。

每一任的頭目,都有信任的班底,這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前後任的時間太短了,導致前任的未老,後任的又新生。

如此,江東內部其實就形成了『老、中、青』的三代人,這里老中青指的不是年齡,而是追隨孫氏的時間。

『老一代』包括程普、吳景、孫賁、黃蓋、朱治等人,他們自孫堅時代開始追隨,壯大,成為了當下依舊擁有qiáng橫實力的一派;『中一代』是指在孫策時代加入的,包括張昭、張紘、周瑜、蔣欽、呂范、董襲等人,也同樣擁有一定的權柄;而『青』字頭的自然就是孫權發現和培養出來的,比如魯肅、呂岱、徐盛、朱桓、陸遜等等……

江東就這么大。闌

有人吃的多了,旁人就吃得少了。

雖然說孫權在用人上,並沒有一味的排斥『老中』二代,也會用,但是其中還是有些差別的,真正的實權、重權,孫權更多的傾向於交給『青一代』。因為青一代,孫權才認為是自己人,真正屬於孫權自己的力量。

在江東這樣的權柄結構之中,周瑜和張昭都算是『中』字頭,所以更多的是承上啟下,孫權對於周瑜的器重,多半也是源於此處。周瑜在軍中素有威望,連『老』字頭的將軍都願意聽從周瑜的指派,這就多多少少的讓孫權心中猜忌。

這種猜忌,或許在後世鍵盤俠眼中覺得是很蠢的事情,少不得高高在上指摘孫二愣子傻不愣登蠢得出奇,但就像是在後世許多孩子連父母的話都懶得聽,偏偏覺得狐朋狗友的話最逞心如意的狀況一樣,道理是道理,實際是實際。

孫權好大喜功,但是像他這樣年齡的,又有幾個不是喜歡指點江山?就算是周瑜自己當年不也是和孫策這么過來的?所以周瑜能夠理解孫權的情況,之前也想著說是要慢慢進行tiáo整。年輕人么,不在現實之中磕得頭破血流,又怎么會真切的知曉世事艱難?

等撞得疼了,就知道乖了。

當時周瑜覺得有時間……闌

可現在,周瑜卻沒了時間,所以只能將孫權拉到了身邊,算是揠苗助長也好,說是盡力凋琢也罷,反正只能是如此了。

打通川蜀,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戰略,周瑜已經謀劃了很久。

後世可能受到了羅老先生的影響,以為說是周瑜撿了諸葛的牙慧,抄襲了諸葛的隆中對,然後才搞出了一個二分策來,其實並不然。

策略這個事情,就像是文章一樣,天下都是一大抄,只不過看誰用的好而已。就像是三十六計什么的,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人用了,難不成都喊著說這是孫子的,旁人就不能用了?三十六計這本書也不是孫子寫的,是在明清之時不知名的某個人寫出來的。

在歷史上,有周瑜的天下二分策,也有諸葛亮的隆中三分對。

其實後世所傳的隆中對么,也未必是真貨……

後世所傳的隆中對,是『公開版』,也就是諸葛亮所承認的『官方版本』。但是這個『官方版本』出現的時間是在什么時候呢?是在老劉同學領飯盒之後才被公布出來的。闌

所謂真正的隆中對,也就是當時諸葛亮答應出山的時候和劉備私底下商議的大戰略,究竟是如何,有沒有和官方版本有出入等等……

也就只有當事人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了。

畢竟這樣的大戰略一旦公開解封,那就等同於明牌在打了,所以當時老劉同學和小諸葛之間的隆中對,在初期是絕對不可能公開的。

當時老劉同學還是要臉的,沒拿下川蜀來的時候怎么好意思滿天下的宣揚說自己要去奪了同宗室的產業?從三國全局上來看,諸葛亮後來放出來的『隆中對』,更像是和江東的和解,所提出來的兩條進攻路線,其實就是一條是川蜀的,一條是留給江東的。其後的諸葛亮的軍事行為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從未動過走荊州路線的心思。

真的要走,其實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川蜀糧草物資順著長江而下到荊州江陵,那里水流湍急,航速非常快。正所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么一條黃金水道,也就意味著川蜀若是和江東合並進軍,不管是兵卒運輸,還是糧草轉運,消耗都會非常少。

只可惜川蜀和江東有血海深仇,無法合作,只能隱隱約約的提點一下。此外,諸葛亮還特別qiángtiáo什么『江東孫權,已歷三世,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外結好孫權』等言語,就是一方面告訴川蜀之中那些仇恨江東之人,表示跟孫權搞好關系是當年跟先帝早早定下的方針,另外一方面則是和江東緩和氛圍,畢竟諸葛亮心里明白,兩個弱者互相爭斗,最後只能夠便宜了曹魏。

歷史上周瑜的二分策,同樣也是如此,雖然說是出現的時間是在赤壁之戰之後,但是周瑜應該早有謀劃,並且一樣的應該屬於密謀,否則劉關張當時還在一旁呢……闌

戰略歸於戰略,設想歸於設想。

不論是二分策,還是三分對,真正要去將戰略變成現實的,依舊是要靠人。

比如孫權。

周瑜原本自己想要自己去攻略川蜀的,只不過現在他的身體……

只看天意如何罷!

『公瑾兄,』孫權恭恭敬敬的問道,『如今江東多有人言,說驃騎之舉乃……多壞聖賢之道,不可用……還有人說若是效彷驃騎之法,便是彰顯江東無人……不知公瑾兄覺得此事當做何論?』

『些許閑人亂嚼舌根,不必理會。』周瑜緩緩的說道,『便如今所用文字,是江東所獨創么?難不成如今用隸書,便是撿了程元岑便宜?亦或是江東無人?再如若學做文賦,便是效彷兩都二京,難不成因為說有班孟堅在前,張平子就不能寫京都了?無論兵制,民政,莫要覺得是驃騎所創,便是不屑一顧,需擇其善者而從之,當有裨益於江東……』闌

孫權略帶一些遲疑的問道:『即便是……爵田?』

周瑜沉默了一會兒,點了點頭,『即便是爵田。』

停頓了片刻之後,周瑜才補充說道,意味深長,『此乃劍之鋒銳也,若真得用……方顯主公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