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 吏考取才(1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2167 字 2021-06-16

既然言是審查逆案,自然不可能只是獨聽民訟,台城內的審查同樣是一個重點。

針對台臣的搜證審查,主要由廷尉負責。而新近執掌廷尉的山遐,手段較之梁公沈維周那就直接得多,直接勒令台內凡動盪前後在職台臣們俱都自陳所見動亂始末,無一能免。凡逾期不交者,俱與謀逆同黨並論。

這一告令出,可想而知在台內引起了怎樣大的轟動,這等於是將所有台臣都視作嫌犯。而山遐酷吏之名,也隨著這一告令的出台而在時局內又攀上一個新的高度。

所以一時間整個台城內可謂怨聲載道,攻訐山遐的聲浪不絕於耳。更有眾多台臣公開表態,寧肯蒙冤入獄,也絕不陳說一言,絕不向山遐這種敗壞世風倫常的酷吏低頭。甚至於整個廷尉機構,一時間在台城內都成為最令人生厭的所在。

雖然群情洶涌,但山遐卻絲毫沒有軟弱退縮的意思。要知道他在淮南,可是直接面對驕兵悍將、狂悖豪宗,都能執法剛烈而無退縮,得蒼鷹之名。台內時流這些忿怨聲,更加不被他放在眼中。

面對台內這一局面,中書令何充可謂叫苦不迭。要知道台內除了配合審查逆案之外,還有正常的行政工作需要維持。可是山遐如此強硬的畢集群怨於一身,令得台臣們根本就無心任事,除了頻繁前來訴苦抱怨之外,那些抨擊山遐的奏章也幾乎要將整個中書官署堆滿。

何充這個中書令可謂可憐,本身職權便已經被完全架空,然而責難卻一點沒少。他如今身在這個位置上,最大的責任就是給梁公沈維周帶回江東的淮南系官員背黑鍋。

淮南的整體構架,都不同於江東,當大量淮南系官員進入台城後,碰撞在所難免,類似山遐這種算是最為激進的,至於其他的就算沒有這么劇烈,但在諸多方面也都表現出一種格格不入。

何充實權無論多寡,總還是目前台城名義上的百官領,其他台臣有所抱怨也只能向何充傾瀉。可是何充對此也根本無計可施,先他根本沒有目下台臣的任免權,其次淮南系官員早已經充斥台內諸多樞機要處,也根本就無從清除。

因此何充近來可謂是煩不勝煩,一俟沈哲子抵達台城,便直接將之引到中書官署,開口便是一通訴苦:「梁公深痛朝局積弊,有匡扶肅清宏志,但積病年久,實在不能妄求一朝病除,疾功催命,不可不察啊!」

聽到何充一通抱怨,沈哲子也忍不住笑起來,何充近來有多焦灼,他自然也明白。尤其山遐那種剛烈勇猛的做事風格,有時候就連他都頂不順,更不要說台城這群悠閑慣了的官員們。

「淮南諸員,久事邊防,邊事每有疾若流火,難容轉踵之暇,行事難免操切。雖有如此一弊,但諸人俱此世難得干吏,才具方面足有可觀,這一點請中書放心。社稷沉痾勢在必治,無論緩急,難免痛楚。譬如肱骨囊腫,唯有揮刀斬,方可免於流毒糜爛。」

既然要仰仗人才做事,沈哲子這個主官自然也需要分擔相應的壓力。尤其類似山遐這樣的人,其實在才能方面偏科的嚴重,如果不能營造一個適合其人揮的環境,注定將是一事無成。

「況且廷尉近來告令,在我看來其實並無不妥。早前畿內群情騷然,詳內如何,事後其實已經難作判定。片言折獄,失於武斷,如今兼采眾說,力求復之翔實,這本就是執法公允該有姿態。」

講到這里,沈哲子臉色又拉下來:「我是邊臣難免厲聲,在我看來,台內群臣不能拱衛君王垂坐明堂,反受板盪奔波之辱,如此已是一罪。眼下允其自陳已經算是法外留情,若將此令目作羞辱,君王遭辱又該以何謝罪?」

何充本來是希望沈哲子能夠稍作勸說,沒想到他的態度反而更加強硬,一時間臉色也變得難看起來。

不過沈哲子眼下也還需要何充留在台城作為緩沖,倒也不想讓對方過於下不來台,不待他聲便又說道:「這種論調,我不獨與中書私下作論,哪怕面對同僚群臣,也是如此。異日若再有人於中書當面窮爭,請他不必再費唇舌,直接往州城道我,我自予他一個難忘『公允』!」

聽到沈哲子這么說,何充也知再於此糾纏也不會有效果,但起碼對方是將洶涌群情包攬於一身,他也想看看那一個個在他面前作義憤填膺姿態的台臣們到了州城又會是怎樣一種表現,這也算是焦灼之外一點惡趣味的念頭消遣。

略過此事,沈哲子才又道明來意。他將此前郡縣長官們所寫的表章拿出來,擺在了何充面前,然後便嘆息道:「朝野積弊深重,實在令人凜然側目,我本以為自己已有篤念於懷,但諸事真正披露出來才知怎樣觸目驚心。目下近畿郡縣之間,入訟之眾如蜂擁蝗禍,由此也可見早前台公是怎樣無為,竟使鄉怨積深至此!」

何充聞言後嘴角又忍不住抖動起來,且不說他本身便是沈哲子口中所謂無為台公中的一員,單單對方這熟練的倒打一耙的本領便讓人有些受不了。

他此前心憂於淮南系官員與原本台臣的碰撞,但並不意味著台內對沈哲子這個領頭者就沒有怨聲。

譬如梁公執事短短幾天,人情淡薄,鄉倫無存,所謂鄉民蜂起入訟,正是執政失德的最佳說明。往年梁公在北,江東也不見如此多的奸徒罪案,如今歸來,京畿內外幾無清白之身。這真是名為定亂,實則禍國!

這一類的論調雖然公開場合少有人敢說,但台臣們私下里聚會中早已是瘋傳。

當然何充也知道這些評價自然是有失公允,因為眼下這種亂象,就是朝野時流鼓動起來的。

可是在沈哲子口中,這群情洶涌的局面正是台輔失職的最確鑿證據,其人同樣有著強大理由,本身向來注重邊事,今次歸國治亂,那些鄉野積攢的訟案總不可能歸罪到他的頭上。

這種互相攻訐,本身就是分辨不清的糊塗官司,可謂雙方合力促成,誰又是清白的。何充對此也懶作什么無謂仲裁,只是嘆息道:「亂況終究不可久待,還是需要盡快做出定論,給君王、給朝野一個公允結果。」

「這正是我來拜望中書的原因,我奉命治逆,自然也想盡快了結此中積事,再歸江北討伐獵功。可是眼下實在是人力不濟,尤其郡縣之中吏數匱乏,治事能力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