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 無勛不襲(2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1523 字 7个月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改前朝舊俗,文武勛貴節欲而助力社稷入治,這是在從此前大禍中走出不久的大梁君臣能夠達成的共識。舊年神州沉淪、衣冠墮落那種慘劇,是在世之眾誰都不願再去經歷一番的慘痛教訓!

因是在疆土還未完全收復、社稷還未真正壯興,國力還未攀至巔峰之前,窮爭私利、強較一家一戶之得失多寡,就是在蠶食目下已經取得的大好局面!

新梁群臣若無這種覺悟,縱能得享尊榮,不過曇花閃現。血淚教訓,令人思之便覺遍體生寒,這也是群臣能夠接受這一封授方案的底層共識。若是沒有這樣的共識與覺悟,那么則遠不配在新的秩序下得居一席之地!

除了前述種種之外,大梁的爵祿制度還有一樁創新,那就是爵傳代除,無勛不襲。

早在北伐終戰之際,行台便開始著手推行勛功改革,並以謝尚主持策勛十二轉的勛事改制。如今天下雖然還談不上海晏河清,但新朝即立,自然也到了展示成果的時候。

策勛改制取代此前的甲功制為時不久,並不能涵蓋北伐用事多年以來所積攢的軍功武勛,但這並不妨礙朝廷將之確立一項新的制度。

未來的朝廷制度之下,策勛轉功不僅僅只是作為一項計算前線軍功的制度,也將成為名爵傳承的重要標准。

眼下大梁新封名爵,雖然文武皆有,但按照爵傳代除的標准,只有當下這一代能夠享受名爵。而想要將名爵順利的傳承給後代子孫,那么就需要計算其人功勛多少。

勛功十轉以上,可以保證原爵傳給後代而不降襲。遞減兩轉,則降襲一等。換言之除了身有勛功的武將,類似文臣得授名爵,基本上也就只能維系這一代,而下一代沒有勛功抬級,則就能直接除爵。

當然這樣一來,對於一些的確不擅武功而又確有大功的文臣而言略有殘酷。因是朝廷才又加了兩級爵位,子爵和男爵,但這兩級能夠享受到的爵祿已經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主要還是為了蔭護功臣後人,同時給他們提供一定的緩沖與幾乎去奮斗,再復家聲。

而一個武臣,若能代代保證能夠策勛十轉以上,那么遞降襲爵的限制對他們而言幾乎不存在,代代都可享受榮寵,與國同休。

這一勛轉制度的確立,極大加強了勛功的含金量,也能讓梁朝尚武之風得以更長久的維系下去。畢竟就連皇帝若是後代子孫不能治國得力,都要面對社稷傾覆、身死國滅的危險,武勛人家又怎么能夠奢望一代建功便可累世享用不盡?

而循於政途積進的臣子們也無須抱怨,武將建功所要承擔的風險與付出的成本遠遠不是他們能比的。

由於封授大典所涉人數眾多,用的時間也很長,一系列程序走下來,已經逼近年關,而且還有大量底層士卒的福利需要及時發放。因此同樣重要的台省章制改革,便被順延到了新年之後再繼續進行。

新皇登基,改元建制,封授群臣,大犒士民。諸多典禮集中於啟泰十年余後一點時光,在這革舊布新的新年之際,整個河洛之間也是一片歡騰,士庶咸樂。

而在年前這最後一點時間里,皇帝陛下也針對王師系統進行了一次全面改革。原本的行台六軍,正式確立為新朝禁衛六軍,由天子直統,各軍將主加都督號,或值宿於內,或征伐於外,俱由天子決斷。

除此之外,各方軍伍仍須舉薦士伍賢良勇力,並成精軍六萬為駐洛禁衛,並為六軍後補。

同時,多達數十萬的王師軍隊,各依邊務督鎮劃為八大軍區,各軍區將主號為大都督,專職征討。大都督下並設軍司使掌管征兵練新事宜,軍務使掌管錢糧器械,勛務使司職計勛犒慰,三使俱由台中委派,並助大都督鎮邊定亂討逆揚威。

原治中各軍府府事肅整,專督軍屯、制械、征練、給役等事宜,唯各軍區用事大小而調度輸送兵員、糧械,不再參與一線作戰。

同時台城兵部下設止戈司,並於諸州縣悉設分署,主持老卒卸甲歸耕、力士誇功桑梓、年節慰問兵屬等事宜。

當然,諸種改制也只是大概框定,至於真正推行改革,還是要延後到新的大業元年。屆時,荊州軍鎮將被納入第一批的改制中,一旦改制完成則西南諸軍齊出,力求一戰而滅成漢,收復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