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 張氏歸國(2 / 2)

漢祚高門 衣冠正倫 1682 字 7个月前

但是張氏耗得起,江虨卻耗不起,他實在厭倦了留在涼州看這二者嘴上打架。特別隨著北伐成功、中國悉定,天中朝廷已經可以分出足夠的精力去處理涼州邊務,江虨更不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此。

別看現在涼州張氏兄弟彼此鬧騰得很,可若王師真要強勢介入此中而直接出兵,雙方下一步可能就要握手言和。這其中的取舍考量並不集中在張氏兄弟身上,而在於他們各自背後的支持勢力。

特別是那些涼州土著大族,他們其實是怯於與中樞直接對話的,所以需要頂著張氏主君在上,以期能獲得一個允進允退的政治處境。

正因如此,江虨索性釜底抽薪,直接說動張重華歸附中樞。當然這里面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並非利弊坦陳便能說動張重華,畢竟在涼州他是相對獨立的外藩州主,可是一旦前往天中,則只能是殿下為臣。

這當中江虨所使用的手段與技巧不必細述,結果則是張重華在幾經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決定聽從江虨的建議,率眾東行而入天中。

張重華離開涼州之後,對於中樞朝廷而言,涼州局面可謂是豁然開朗。從王師角度來說,對於仍然存在於涼州的張祚勢力,只存在何時討伐的問題,再無道義方面的考慮。

所以,當江虨將涼州事態進展匯報台中,皇帝陛下也是頗為欣喜,並派人沿途妥善安排,務必保證張重華能夠順利抵達洛陽。

張重華歸洛,對於新興的大梁朝廷而言可謂意義重大。其人內投,不獨給王師提供了一個更加直接解決涼州問題的途徑,而且張重華可謂是大梁新朝甫立,第一個來投的邊藩勢力首領。

對於廣擁神州諸夏的大梁朝廷而言,涼州問題算不上是至重,但只要存在著,就是扎入肉中一根刺,即便不疼也覺刺撓,更是直接影響到關隴方面的諸多經營創建。

而且,涼州政權收復與否,在道義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永嘉之禍的特殊背景下,涼州雖然地處邊陲,獨立於禍亂之外,但也因此收容許多諸夏人丁並文化上的傳承。

原本歷史上,涼士東歸可謂是極大促進了北魏漢化進程,乃至於催生隋唐帝國,甚至盛唐直接追溯西涼李氏政權為之先脈。諸夏傳承,數千年來成一脈,承前啟後、屢傳不絕,前涼政權在其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元素。

眼下中州雖然剛剛經歷過一場規模浩大北伐戰事,新朝章制待建、民生待復,但也不至於連一場區域性的涼州戰事都支撐不了。

因是在江虨等人踏上歸途的時候,中樞便做出了相應的安排,並州局勢由弘武軍、鎮武軍原地鎮守維持,關中府兵悉數歸鎮,一方面配合關隴軍區的創建,一方面做好隴上前鋒的征討大本營。

至於老將郭誦,也在參加完封授大典後便匆匆返回長安坐鎮,新任關隴軍區大都督,隴右都督庾曼之整裝備戰,最遲可以在明年開春便正式發動針對涼州張祚的討伐戰事。

話說回來,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感慨家門不肖遺禍至深。關於涼州問題,他最初設想還是以羈縻為主,畢竟張駿父子對於中樞的態度尚可,雙方並無原則性的矛盾,可以用事於緩,從容兼並,給張氏政權留下一兩代人的緩沖時間。

可是現在看來,則沒有了這個必要。張氏幾代人於涼州所經營的威望與民心,在這長達數年的內斗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僅剩一點隨著張重華內投中樞,也將會兌現成為其人立足新朝的一層保護,張氏政權則已經沒有了再留涼州的基礎與必要。

皇帝陛下與江虨討論良久,主要還是關於涼州收復之後,當地大族的治理問題。這些涼州土著門戶,因為遠在西邊,還不同於河北那些世族舊門。

他們那種獨立性對於中樞政令推施誠然具有一定的阻礙,但從另一個方面講,正是由於他們的頑固扎根、家業立此,才讓涼州區域沒有徹底淪為胡虜縱橫的樂園。

而且,如今諸夏百廢待興,人口損失嚴重,南北都有力用不足的困境,更是不能罔顧腹心而一味作大規模的徙遠開邊。所以涼州真正的播化入治,這注定是要留給兒輩們開創的功業,就算當今皇帝陛下雄心再大,但是人口與元氣的恢復也必須要付予一個漫長的周期。

如此說來,涼州那些土著門戶也仍還具有維持羈縻的價值,畢竟同文同種。若是對他們打壓過甚,而後續中樞的開發力度又跟不上,只會便宜了那些邊緣胡虜借此壯大。

當然,也不可一味的縱容。在經過一番探討之後,皇帝陛下與江虨針對涼州現狀,還是總結出三條思路以加強涼州土著宗門與中州的聯系,文化上的吸引與包容,軍事上的拉攏與調度,以及商貿上的利潤分享。

通過這幾點,將游離在外的涼士逐漸融合,成為諸夏統治生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