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節閱讀_9(1 / 2)

得佃戶為了交不起租子跪在他面前哭訴,便經常減免租稅,並常常接濟周邊窮農,落得個仁義、好善之名。

名是落下來了,但同時家里的財政也開始吃緊起來,那時佃戶們大多誠實、純朴,但也不乏有利用他的善心裝窮不交糧不交租子的佃戶,他平日只一心鑽研學問,對經營管家之事,十竅通了九竅,待人處世也只講究『仁』『義』二字,漸漸的,到了喬建國爺爺喬博文這代,空有地主爺的名銜,而沒了地主爺的腰纏萬貫。

喬鑫誠有兩個老婆,大老婆李氏為他育有三女一男,小老婆劉氏生有一子養在李氏名下,她比喬鑫誠小了近二十歲,兒子不親,膝下無女,丈夫倒是寵她,只是太過迂腐、刻板、沒啥情趣,眼見家道中落,覺得這日子也沒啥盼頭了,便裹了自己的私己,跟後山一養蜂的外鄉人跑了。

喬鑫誠知道後,惱羞成怒,怒極攻心,一時間想不開,在哀嚎一聲家門不幸中與世長辭。

喬博文接管掌家,本欲勵精圖治、百廢待興、重振家業、振興喬家時,中國解放了。

1950年,中國開始了全國范圍的農村階級成分的劃分。即根據當時中國的土改現狀和需要,將農村階級劃分成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土改、文革期間,地主們被紛紛打倒,土地也被沒收,喬家因為先前的『廣結善緣』,沒有被老百姓揭發、檢舉,歸為地主、鄉紳一流,因此躲過了被批斗的厄運,改革開放後,地主們平反,但土地已經全面收歸國有,喬家也不例外。

喬家庄自此改名為喬家村,喬家的祖產百畝良田也成了生產隊的公有田,所以喬家村並不大,整個喬家村加上後來遷居過來的也不過五六十戶人家,隨便站在誰家牆頭上都能看見富家這漂亮、高聳的兩層小樓。

樓房門口,富三嬸正往車上鋪稻草,見他們過去,大老遠地便迎了過來,「咋過來了,昨個不是告訴你們在家里等著就行,」

「不礙事,路不好走,去接我們還得回頭,太麻煩了,」

「有啥麻煩的,又不是騎自行車,加上油門,不過兩分鍾的路,」見鄭幺妹拎著籃子一路走來,臉都紅了,額頭都冒了一層細細的汗,她知道她娘家在鎮上,不像農村人有的是力氣,雖說嫁給喬建國十余年了,可一直都被喬建國像對女兒般嬌養著,又因為連為喬家生了兩個大胖孫子,喬夏氏對她也還算好,再加上,她在村小學里做教師,教過的孩子基本知識都挺踏實,村里人大多不識字,對像她這種的文化人都敬上三分。

「大老遠的拎這重的東西,累著了吧,」

說著就要接過鄭幺妹手中的籃子,兩個兒子都被她教過,成績不錯,她高興,打心里想拍拍她的馬屁。

鄭幺妹忙避開,「別,三嫂,你忙你的,我自己能拎得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