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部分(1 / 2)

性的學習 未知 6362 字 2021-10-26

作品:性的學習

作者:馬曉年

內容簡介:

中國的性學研究領域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歲月,如今,順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全民思想素質的提高,性話題這塊堅冰終於在普通百姓面前打破了——與性相關的各種級別的講壇、論壇、夜話、出版物、學術論文、法律援助相繼出現。本書倡導「弘揚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質,享有性健康」的四項「性認識」原則,向社會推廣正確的性學習方法。

正文

第一篇中國性史簡讀

中國古代性學發展史跡

說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性學習亦然。中國性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從追溯遠古年代,到近代性學生態的現狀的分析,學界專家總結出一個較為統一的結論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貫穿中國整個古代性學發展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古人倡導曾以「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是「合一」的內核。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性學論述最早起於遠古的商周,先秦便有初步的雛形,秦漢隋唐發展較為迅猛,從宋到元朝,性學受到了阻滯,到了明清兩代,雖然性學研究得到了謹慎的承認,但除了文學作品外,在學術論著方面卻不見新的突破。長期的封建社會的桎梏使性學研究受到限制,因而造成我國古代性學研究的初步成果失傳或傳至國外,在西方和日本等地得到了保存和借鑒。盡管如此,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仍可使我們從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築、具有人文意義的自然景觀、歷史文獻、文物或藝術品等追蹤到古人性觀念的變遷,說明中國不愧是世界性文明的最重要的發祥地。下面我們不妨從悠久的幾個時期中性學發展的史跡和古代性文化遺產中尋覓一下中國古代性學和性教育的思路和實踐。為此,我在本書中特呈予讀者數百件性文物或藝術品,以幫助我對這一話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雖然古人對性的認識經歷了迷惘、朦朧、敬畏、崇拜、探究、實踐、再探究、再實踐的曲折而反復的漫長過程,而且隨著社會的變更時而開放、時而避之惟恐不及。但從歷史上看,中國仍把性看作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人生樂趣,看作是一種技藝和一門學問,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因此我們不難從中梳理出一些頭緒。如果我們不對性的發展史進行研究和探討,我們對性的認識將是不全面的。

性崇拜中有緣由

性a是人類兩大生產方式之一,沒有性a便沒有人類的自身再生產,沒有性也就沒有人類的歷史,就不會繼往開來。人類在原始時期性與生殖崇拜是普遍存在的。先民之所以存在性崇拜(包括生殖器崇拜、生殖崇拜、性j崇拜),就是因為他們對性活動帶來的那種非凡快感及性活動的生育後果總感到無限疑惑和驚喜,因此才把性與生殖活動看得那么神奇和神秘。性與生殖仿佛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於是敬畏和崇拜之心油然而生。如把石筍、蟬、蜥蜴、龜等比喻為男性生殖器,把dx、石環、雙魚、蚌、瓜、荷花等比喻為女性生殖器,把蛙、蟾蜍、葫蘆、石榴等看作是生殖和多子的象征,而雙蛇纏繞、鳥叼魚等則是性j的象征。

1979年,遼寧西部東山嘴、牛河梁地區「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象征物——陶質婦女l體小像。這類小像,國外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初期多有發現,被稱為「早期維納斯」。這些小像通常都對女像的臀、腹、茹房等處作誇張處理,表現對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東山嘴「祭壇遺址」發現的兩件無頭孕婦l體像也是如此,腹部隆起,臀部肥大,y部也有三角形記號。1974年,青海柳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件人像彩陶壺,其上塑有一l體人像,茹房突出,生殖器卻兼具有兩性特征,為「兩性同體」像。相比之下埃及「女神摩特」更加典型,禿鷲的頭,茹房表明女性軀體,卻有一個勃起的yj。神話學研究表明兩性同體為古人生育與愛情等神祗的特征。

到了父系社會,男性生殖器崇拜物也隨之出現,如我國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及柳江金蘭寺等處發現的陶祖、泉州等地的石祖等。還有如1968年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玉祖,1982年西安三店村西漢墓出土的銅祖也都屬於此。其中的陶祖歷史比銅祖還早4000年。「祖」即是男性生殖器,它是由象形字「且」發展而來,旁邊加上「礻」部,意為祭祀男性生殖器。

在天津文管處保存的一件棱柱狀戰國玉器就頗似男性生殖器,其上的銘文更形象地記錄了男性性生理過程,能長能短,能伸能縮,能吞能吐,最後還講「順則生,逆則死」。至於近年來多次發掘的岩畫中更是存在大量大膽、清晰表明男女性器官、交媾、生殖、歡慶的場面,說明性與生殖崇拜的歷史是悠久的,它們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僅就考古發掘來看,華夏民族在性崇拜和生殖崇拜方面並無特異之處。進入文明社會之後,這種崇拜仍持續且深刻地植入於傳統觀念之中。古代傳說中女神女媧造就了人類又為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被後人傳為婚姻之神,備受祭祀。

遠古商周y陽學說的緣起

我們的先祖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時代。經過母系氏族部落階段,至黃帝以後,轉為父系氏族部落,並進入部落聯盟時期。性學的初期正緣於此。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存是依附於大自然的,所以人類對大自然的膜拜遠遠超過了對人類的本身的膜拜。人類在對大自然膜拜中,也沒有停歇對大自然的探索。人類從探索中總結了一條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帶有二元性,這種二元之說就是「y陽」二字。y陽是宇宙間相反相成的兩種根本力量。y陽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為y,向日為陽,可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把y陽引申到兩性關系後,認為男女的交h不僅是單純的欲望發泄,更是y陽兩種宇宙力量在人類身上的具體體現。

戰國時子思、孟子率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論,後來漢儒董仲舒也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宋儒程顥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有合」。正因為這樣,古人認為,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表示著天對人的譴責或嘉獎。在這些感應之中,人類的性行為和天的感應尤其密切。《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就是從女y的生育功能引申出天地y陽學說的起源。

先祖把表現y陽作用的人體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視為神聖,而漸衍成性器崇拜的習俗。古人一些部落對「性」的張揚與對性器官的崇拜由此開始向外域逐漸擴散。廣東韶關仁化縣境內有嶺南第一奇山,又稱中國紅石公園的丹霞山,最近發掘出二處絕景——陽元石、y元石,堪稱世界之最。陽元石在錦江之西、玉女峰旁,高達28米,直徑7米,形狀色澤酷似勃起的yj,充滿陽剛之美;y元石在錦江之東、長老峰下,高10。3米,闊4。6米,形狀酷似少女y戶。兩奇石與玉女峰、雙r石、望夫石等共同構成一組具有特色的、具有生殖文化意味的丹霞山奇觀。1988年,在內蒙古曾陸續發現了出自3000多年前青銅時代的岩畫,內容可分為男g女y、男女交媾,求育舞蹈等幾類,反映出y山遠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

上古生殖崇拜的遺風是求子,因而崇尚「石祖」,認為「石祖」是男性生殖器象征。儒家經典中有大量佐證:天與地,y與陽,要交h才好,才是萬物的生機。因此男女交h是一種帶有神聖意義的現象,是一種值得崇拜和謳歌的美事:「天地姻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歸妹」即嫁女,把嫁女提到這樣一種高度來認識:「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孟子肯定性需求和食欲一樣是每個人應該獲得滿足的最基本要求,對於老子「食色,性也」的說法也無異議。

《詩經》國風部分也收有大量情歌、戀歌。孔子非道家,但他稱贊《詩?周南?關睢》為「樂而不y,衰而不傷」。因此,儒家哲學本來不是禁欲哲學。由原始的性——生殖崇拜,進而表現為重後嗣、敬祖先,以及y陽交h的天人感應論,再加上在人的物質生活中把性欲和食欲看成同等重要的基本需求而倍加重視,這使儒家哲學帶上了不少人道主義和人性的色彩。

古人在兩千多年前對性過程就有相當成熟的認識,房中術文獻中就有許多與現代性學觀點相一致的地方。比如他們曾強調性反應過程有「萌欲」、「積欲」與「釋欲」之分,這與現代性學理論中性反應周期的二分法、四分法或五分法是類似的;又如他們曾強調「御女之道,先徐徐嬉戲,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這與現代強調的「前戲」是一致的;古人關於性興奮期「春情盪漾」時「男三至、女五至」的詳盡描述,表明他們對性活動過程的觀察不可謂不細致入微,絲毫不亞於現代的實驗室研究。歷史上僅存的寶貴性學文獻,顯然都是建立在對性實踐活動進行大量細致、全面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無不閃爍著科學的光輝。

古人對性的認識還可以從古代制度上找到佐證。《周禮》為儒家經典之一,它對中國的兩千年封建社會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書中記載有設「媒氏」之宦,其職責是「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婦二十而嫁」,並記載「中春時節,有男女之會」,「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由此說明「歡會」不僅可以自由談情說愛,確實可以發展到性關系。

《易經》有乾坤兩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還是男女兩性性器官的符號。在古老的性學說中,「一y一陽之謂道」,y陽被認定為萬事萬物的自然法則,在這自然法則作用下,人類不斷地繁衍後代過程亦即「易」。據考證,東周時期出自周文王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萬物之性和天人關系,它把男女兩性視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兩性的相交來聯系自然,重點闡述自然和人變化(易者,變也)的原理。說明在遠古就已經有根據性別差異而作不同社會分工的規定。

以《易經》為代表的y陽文化,系統地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生殖文化,並把生殖文化升華到一個新的階段。《易經》在闡述y陽變化萬物的哲學觀念時,也有許多有關性的描寫,如「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這些闡述贊美宇宙生成萬物的偉大,把兩性的交媾推及天地交h的廣闊領域,並把對人類性和生殖行為的贊頌普及到對社會、政治、道德的產生與運動的贊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合y陽》更是一本純粹的性學著作。此外,在商周時代成書的《詩經》、《周禮》等古籍中,也有不少有關「性」方面的探索和表達。

y陽之道緣於商周,後來被道家所發展,並成為以後古代房中術的理論基礎。道家認為,男性為陽,女性為y,應「y陽結合」、「y陽互補」,甚至「采y補陽」。以後,這種y陽論的思想又被作為男尊女卑的理論根據。《易經》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這就從天與人關系中進一步印證並闡發了y陽學說的可信性。

先秦性學著作的興起

先秦是中國古代性學研究的奠基並興起的時期。這個時期有關性學的學術專著已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黃帝內經》、漢墓《養生方》及房中八家的著作。這些著作為後人在相關領域的拓展與研究提供了借鑒的依據。

1。《黃帝內經》這是先秦時期面世的中醫經典著作。該書成書於春秋時代,其內容廣涉民間多門類的學科。《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都記錄了不少關於性學方面的知識和中醫診治概要。我們可從如下六個方面考證:(1)y陽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點:古人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均以y陽分類,這在《內經》中有較多論述,這些認識雖不一定與現代醫學觀點相符,但其所據「人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論卻是不無道理的;(2)對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認識:《靈樞》認為已婚女子停經,如其寸口脈搏動非常有力,則是懷孕之兆,《靈樞》還認為男女兩性婚配交h可成孕,但精氣jy則是成胎的基礎;(3)男女性疾患的記述:如對筋痿(陽痿)的認識,《素問》已認識到情性的欲慮太多,且為外界性刺激所惹發的y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滿足,或房事過於頻繁,可使性功能的松弛縱退,同時還記載有許多病症名,此為後世男科、女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4)探索性疾患的病機:如《靈樞》已經提到當心祖先有病邪,繼之腎應而乘克時,則男子病態的面色反映在鼻頭部位的為小腹疼痛之證,在鼻頭下的為g丸痛,在鼻頭中間直線上的為yj痛,上部為j根,下部為g頭,狐疝、y器潰爛等病,《素問》提到任督脈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脈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等;(5)記述性疾患的診治:如《素問》認為,孕婦近足月,雖感不適但脈象卻無異常時即可估計其臨近分娩,在治療上,對孕婦如因病須用某些反應較重的葯物時,也可考慮能減病之大半而止的葯量;(6)有關性養生的認識:《素問》告誡世人,若醉酒濫行房事,可使精氣衰竭、真元耗損、形體氣血虛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y欲,縱情以求過度的性快感,故常損壽命……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這是合乎養生之道的。從如上六個方面,充分說明《內經》在性、性生理、性診治、性養生諸方面已有了較系統的闡述,這為開拓和發展中醫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漢墓《養生方》由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簡》,其成書年代至少早於公元前100年,是古代性養生學的最早專著。其中最著名的有《合y陽》、《雜療方》、《十問》和《天下至道談》四部書。《合y陽》出土時,和竹簡《十問》合卷在一起。帛書整理小組根據簡首語以「合y陽」作為篇名。全書討論了y陽交h即男女中提的「十動」、「十節」是指模仿動物活動姿態的十種性j運作及抽送效果。「十修」、「八動」則提出了男女性j體位、頻率、姿勢、深淺等技巧問題。《雜療方》中有幾段主要論述了男女性功能的補益。帛書有破損,但大致內容能夠了解。《十問》出土時與另一部竹簡醫書《合y陽》合成一卷,《十問》在內,《合y陽》在外。《十問》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要順天地y陽的發展規律補y養氣,要善於保護性功能,強調對jy要守而不泄,要服用滋y之品,性j應和氣功相結合等。《十問》的論述把養生、氣功、房中術結合得相當緊密,從中可見古人很講究吸氣、滋補、性生活保健,有不少科學道理。《天下至道談》和木簡《雜禁方》合為一卷,《天下至道談》在內,《雜禁方》在外。所謂「天下至道」,即高深的養生之道,實質上是屬於房室生活中的養生之道。其中有些內容和《十問》近似,且有些重復,但也有不少新的內容。該書對女子性反應做了較細致的描述,如從女子喘息的「五音」判斷其性興奮的程度,列舉了女子yd12個解剖部位的名稱,探索如何根據女子性反應的特點進行性j等。

3。房中八家著作先秦諸子百家中房中八大家有關性學的著述早已失傳。但從《漢書?藝文志》及後代有關醫錄(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賴的《醫心方》和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書)中可知其內容的要點。《容成yd》由我國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該書主要精神在於引導人們應順應自然界y陽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y;性事結合氣功導引,呼吸吐納;房事有節,固護精關,補虛瀉實。《務成子yd》為務成治所著,此人是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書為性養生專著,強調順應天地y陽四時變化進行房事。《堯舜yd》系假托堯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該書認為性事關鍵在於有節、食物滋養、固護精關。《湯盤庚yd》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點是倡導房事結合氣功導引和食療以補益y精,並蓄積精氣以防性功能早衰。《黃帝三王養陽方》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養生著作,借黃帝與夏禹、商湯、周文王間有關房事養生的討論而立說。其要旨在於結合食療以滋y壯陽,閉精不瀉。去病培元,此外,尚有《天老雜子yd》、《天一yd》、《三家內房有子方》等,其內容雖已難確切考證,但估計和上述各家性養生、性防治等學術思想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