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壯哉民兵!(1 / 2)

過了一會,湯志國走進了辦公室。

方辰見狀,趕緊殷勤的倒了一杯水,「多謝湯叔了。」

湯志國擺了擺手,「咱們叔侄倆有什么謝不謝的,北朝戰場上如果不是你爺爺救了我家老爺子,這世界上連我這個人都沒有,更別說你還是我看著長大的,這點小事算的了什么。你看看我帶出來的兵怎么樣」

「壯哉民兵這火力快比得上正規軍了吧」方辰豎起了一個大拇指。

湯志國眉飛色舞,顯然很是受用,「正規軍肯定是比不上的,不過你湯叔脫了那身軍服後,可真沒少在這些民兵身上下勁,尤其是這個二營,基本上都是咱村子弟組成的,別說整個邙山鎮,就是lc區民兵師,我帶出來的這個營,也是首屈一指的」

方辰點了點頭,這場面著實有些超過了方辰的想象,剛才他自己都怕,萬一走火了怎么辦,尤其是那57毫米戰防炮來一下子,強子他們恐怕真要灰飛煙滅,化作齏粉了。

不要說不可能,畢竟前世,彎彎一個中士就能誤射出一枚雄三導彈,准確擊中一艘漁船。這些民兵手一抖,拉了下炮栓,也不是不可能的。

畢竟,這才湯志國可是以演習的名義把人給拉過來的,都是荷槍實彈。

本來,方辰其實沒打算弄這么大。

到是湯志國興奮的不得了,親自主演不行,還非要作為執行導演,弄了這出戲。

這從另一方面,體現了華夏軍事力量的強大,其實每年九月十月,突然出現的那批一千多萬的神秘軍隊,並不是華夏人數最多的軍事力量,最多的應該是華夏民兵

華夏的民兵組織,是由赤衛隊,工人糾察隊等組織發展起來的。電影里的洪湖赤衛隊,電視里的縣大隊區小隊,以及淮海戰役中多達五百萬人的支前隊,都是民兵武裝。

到了建國以後,更是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1959年的國慶節,太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看著浩浩盪盪通過廣場的首都民兵師,對赫魯曉夫意味深長的說:我們有一億民兵。

赫魯曉夫震驚不已。

實際上,何止1億,華夏當時有2.5億的民兵。

有5000多個民兵師,有4萬多個民兵團。

首鋼民兵組建的「鋼鐵工人民兵師」,下轄13個團,總兵力4萬余人,不知嚇尿了多少軍事觀察家。

他們還分別在60年,84年和99年單獨組成方隊,參與了國慶閱兵。

縣區一級的民兵師規模就更為龐大了,在太祖提出要大辦民兵師的號召,「實行全民皆兵,是保障社會主義建設、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發動新戰爭的一個根本措施。」

在建制編成方面,原則上以縣編師,公社編團,村編連,生產隊編排,在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將符合條件而未參加民兵的公民,以自願的原則一律吸收為民兵。

凡年滿16至50周歲的男女青壯年,除身體不合格及地富反壞右分子外,都編入了民兵組織。又以復退軍人為骨干,將16至30歲的男女青年編成基干民兵,其余編成普通民兵。

完全實現「寓兵於工、寓兵於農、寓兵於商、寓兵於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