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殿堂(第四更)(1 / 2)

聊了一段有的沒的,話題又回到了表演。

「我一直很好奇,你接劇本,最看重什么?」

「邏輯性還有完成度,其實,劇本這種東西,分析起來就三個層面:人物、主題、故事。我先看主題,然後看故事,最後看人物…」

「你不考慮導演嗎?」

「這個是之後考慮的事情,」沈明補充了一句:「最開始,我也沒什么條件考慮導演或者團隊…」

瑤瞄問:「但你選擇的戲都挺不錯!」

「運氣好吧,遇到的導演、團隊都挺靠譜的,尤其是《火鍋英雄》的團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創作的快樂!楊勤導演很尊重演員,不會因為他是導演,就把你當成表演工具…這個對年輕演員來說,太重要了!」

周訊強烈贊同:「對,確實很重要!」

「當你帶著疑問跟導演溝通,他卻很敷衍,這種態度,無意間會傷害到演員的創造性…」

瑤瞄:「我現你好像只接商業片?」

「不會啊,我也借了很多邊緣、偏文藝題材,比方說《爆裂鼓手》、《愛樂之城》…」

「為什么不拍一些國產文藝片呢?」

「主要沒有喜歡的劇本,現在市場火爆,大都是商業片,其實演員的選擇權非常小,永遠跟著產業變化而變化…」

「所以你自己做了投資人?」

「…對,反正我看到好劇本了,明明有機會成為優秀作品,卻只能做成半成品,其中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資金,我就很可惜…」

瑤瞄點了點頭:「所以你才會注資《流浪地球》還有《哪吒》?」

「情況是這樣的,《流浪地球》,我們都不是很看好,包括導演還有幾個出品方,我們當初的想法是開拓一下,最好能做出來,那好幾個出品方因為我的關系才投的錢,包括景哥,他也是看到我投了八千萬,覺得自己不能落後,跟投了六千萬;到了《哪吒》,我就覺得這電影應該不會虧本,然後就投了!」

「可是很多資方中途撤資了?」

「信息不對稱,電影投資其實是件特別復雜的事情,主投、跟投甚至拍攝的時候都能繼續進場追投,相關數據的不完善導致投哪個電影都是賭博,很多資方就會選擇那些看上去賣相還行的電影。像《哪吒》這樣的,一做就是五年,其實是太符合商業流水化生產的,我是因為不缺錢,所以可以追投…」

……

為什么前幾年那么多流量電影?

這個要從電影的可控性說起!

在看電影的人眼里,好電影的標准是好故事+好演技+好制作。

但在市場上,大部分時候,好故事+好演技+好制作,都不如好宣傳。

好萊塢也一樣。

所以宣費用一般都要用掉制作費用的百分之五十,有時甚至會和制作費用持平。

大部分人其實審美都是跟蹤性的,只要做出一部標准的片子,然後讓更多人知道,就會有更多收入。

宣傳,最有力的一個要素,叫做大明星。

觀眾更想看一個自己熟悉的明星的作品,所以明星一直是電影宣傳里的一個主力要素。

這是打從電影商業化開始就有的一個認知。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