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六章 赳赳老秦(第一更)(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1703 字 2021-11-03

「這……,六國官吏,有那么多?」

果不其然,周清之語剛落,那正端著青銅盞品味清酒的秦王政驟然整個人身軀為之一怔,而後,精光閃耀的丹鳳之眸為之眯起,似有不可置信。

若是玄清大師空口而雲這般數據,自己是斷然不信的,但長史王綰之語卻是值得思量,對方有這個能力和職位統轄秦國上下之官吏。

倘若數據不假,下達逐客令以後,如此多人貿然離去,官署不立刻癱瘓都是好的,七日之久大師還是給自己留了顏面。

「大王可知為何關東人士在秦國官吏中占據如此分量?」

「說起來,這數月來,玄清北上河渠,與河渠丞李斯也曾交談,其為楚國之人,奔入秦國,玄清興趣之下,便是閑談之。」

「對於關東列國之人入秦之結局倒是有一個說法,玄清覺得甚有道理。」

與秦王政分居條案之側,相互而語,偏殿內的贏秦族老聞聲而眉頭緊皺,雖不知道玄清大師何意,但很明顯是不支持逐客令。

彼此相識一眼,再次將目光投向秦王政,希望對方盡快做下決定,然而,還未等他們出言,便是等來秦王政的單手制止,整個偏殿之內,為之寂然。

思忖數息,秦王政眉頭緊鎖,難不成下達逐客令真的會導致這般下場?腦海中推演一二,若大師所言不假,秦國此舉無異於自掘墳墓。

況且,大師也沒有說假話的可能性。

「百年前,秦國與魏國少梁一戰,獻公身隕,秦國丟失了整個河西高原與關中東部,六國卑秦不屑與之會盟的生死關頭,孝公引以為國恥,隨後親寫《求賢令》,散發關東列國。」

「招賢館里,衛鞅入秦,變法秦國,自此,秦國國勢蒸蒸日上,《求賢令》高懸,關東列國人士入秦不絕,舉凡關東六國的士農工商官,只要入秦,定居也好,客居也好,一律當做上賓對待。」

「除了商旅,進入秦國的士農工官,絕大部分都成了定居秦國各地的新秦人。除了農夫,入秦的關東人士大都是能事能文。」

「他們大多來自已經滅亡了的昔日的文明風華之邦,譬如魯國、宋國、衛國、越國、吳國、薛國、唐國、陳國等。這些人進入秦國,大才名士雖少,能事干員卻極多。」

「這些人進入秦國,大才名士雖少,能事干員卻極多,他們奮發事功,不入軍旅便入仕途,多年來大多已經成為秦國官署的主事大吏。老秦人耕戰為本,不是農夫工匠,便是軍旅士卒,識文斷字而能成為精干吏員者很少,而新秦人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此之為秦國官吏中為何關東人士這般多的原因!」

數百年來,秦國從一偏居西陲之地之小國,逐漸發展成為今日之獨霸諸夏之強國,在秦國之內,雖沒有誕生百家中的任何一家,但秦國自從商君變法之後,卻有了一個關東列國無與倫比的優勢。

那就是用人不看出身,有才便可!

而這一點,在如今的關東六國之中,決然不可能,宗法禮儀之下,等級分明,儒家學說廣傳,更是令那些懷才的卑賤之人難以登臨高位。

一如河渠丞李斯,真的只是因為秦國是好的糧倉?可以為倉中鼠?

不,因為以其之才,在關東六國中,根本不會有機會得到最高的權位,而這一點,在秦國卻有可能,這是整個諸夏之國所公認。

一語出,秦王政為之沉默,偏殿不遠處的諸多贏秦族老也是為之沉默,他們雖是贏秦族老,不滿關東六國之人在旱災之際,奪走他們老秦人的利益。

但從玄清大師口中而聞,百年來,秦國強大的原因之一便是招攬關東列國人士入秦,而且身居官吏的不在少數,細細思忖至,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然而,眼前秦國正值旱災,關東列國之人侵擾老秦人的利益,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不可否認的,無論如何也得給予結局,否則,他們不會就吃善罷甘休。

「三代以來,春秋並起,戰國亂世,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強大,都是人才而強,穆公稱霸而統西戎,在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五人。」

「孝公強秦,在用商鞅。惠王拔三川並巴蜀破合縱,在用張儀、司馬錯。昭襄王強公室杜私門大戰六國,在先用穰侯,再用范雎。」

「孝文、庄襄兩王,安度危機穩定大局,使秦國於守勢之時不衰頹,在於任用呂不韋蔡澤也。秦自孝公以來,歷經六世蒸蒸日上,何也?用客之功也,用才之功也!」

「關東之才源源入秦,食秦之祿,忠秦之事,建秦之功,從這一點來說,這些關東之人無負於秦!若秦國驅逐之,無異於自斷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