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紹治,還是嘉靖(1 / 2)

朱厚熜不覺得自己的要求有什么過分,事實上也的確不過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都當了皇帝,安排幾個心腹,信得過的人,還不是情理之中嗎!

說來有趣,對面的楊廷和竟然知道朱厚熜的心思,還順著他的話說。

「陛下,老臣聽聞江西按察使,袁宗皋千里迢迢,北上輔佐陛下。他又是陛下的師父,擔任王府長史多年,勞苦功高,老臣以為,陛下首先要任命的就是他,對吧?」

朱厚熜點頭,其實他想說另有其人,可凡事長幼有序,袁老師也的確辛苦,該給他爭取個好位置。

想到這里,朱厚熜眼睛冒光,認真問道:「那袁先生能擔任什么職位?」

楊廷和毫不思索道:「陛下,袁宗皋是三品按察使,以老臣之見,先平調禮部,擔任侍郎,等過些時候,再提升官職,如此一來,也省去了超擢的非議,足以讓官員心服口服。」

什么叫首輔!

這就是!

哪怕朱厚熜對官制了解不多,可他也清楚,禮部侍郎雖然權力不大,但是往上一步,就是儲相,或者入吏部,執掌銓選,而且還有一些情況下,禮部侍郎是可以直接加大學士銜,入閣拜相的。

至於按察使,雖然也是三品,但按察使上面,還有左右布政使,而布政使上面還有個巡撫。

按照目前大明朝的習慣,一些巡撫是由正四品的僉都御史擔任的。

布政使,僉都御史,再到禮部侍郎……這中間的差別,簡直不可以道理計,多少人窮盡一輩子的心血,也根本觸碰不到。

而楊廷和呢,他怎么形容的?

平調!

平調而已!

十三省的按察使聽到這倆字,能哭成一片!

他們多想也平調一次啊!

不過楊廷和卻自有道理。

當年他也不過是尋常翰林罷了,之所以能一躍入閣,成為大學士,和太子之師的身份離不開。

其實現在大明的官場已經和國初很不相同了。

朱元璋廢掉中書省之後,權分內外,在京是六部尚書,在外是十三個布政使司,因此侍郎外放布政使,而布政使內調擔任尚書。

這時期京官和外官的界限還不明顯,所以才會有按察使和侍郎同品級的安排。

等到內閣發展壯大,逐漸擁有了宰相之權,地方的三司也不斷弱化,權力落到了巡撫手里,越發呈現出以小制大的局面。

可一個大學士,才僅僅是五品而已,憑什么成為文官的老大呢?

那些尚書服氣嗎?

尤其是吏部天官,能聽首輔的話嗎?

所以在這時候,就出現了彌補的辦法。

以楊廷和為例,他入翰林院之後,參與修訂了《明會典》和《憲宗實錄》,書成之後,朱佑樘看中了他的才華,讓他擔任皇太子朱厚照的講師。

等朱厚照登基之後,身為帝師的楊廷和迅速入閣,成為和劉瑾分庭抗禮的實權人物。

由此可見,內閣的那幾張椅子,不光看資歷,威望,能力,政績,也講運氣,講關系……朱厚熜皇位天降,自然沒有翰林提前跑去王府當講師。

所以袁宗皋就撿了個大便宜。

對此楊廷和還是能接受的。

朱厚熜更是欣喜若狂,他已經做好了盤算,下一步就把師父弄進內閣,讓他也過過大學士的癮!

不過在提拔老師之前,還有個人要安排。

小富貴可不能再當那個可憐的從九品侍讀了,必須升官!

當然了,朱厚熜也沒打算直接把王岳提拔到六部九卿一級,隨便找個實權的五品,或者七品官就行,大不了再找機會提拔唄,反正自己是不會虧待他的。

「閣老,我的侍讀王岳聰明機警,忠心可嘉,我可是許諾過要重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