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前有王陽明,後有王富貴(2 / 2)

或者是朝堂,或者是江湖……二者很難兼顧,非要玩跨界,只會扯壞了襠。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官吏他們不是沒有著作的。

就拿那些翰林來說,修實錄,修前朝史書,起居注……忙起來絕對要命。

只不過修這些東西,顯然不如寫鵝鵝鵝的詩人,更容易後世揚名……王岳就有這么個感覺,貌似在前世做古文的時候,如果弄不明白什么意思,就說懷才不遇,總能蒙上三五分,貌似中國的統治者都是瞎子,中國的文人都是滿肚子委屈……後來王岳才弄明白,有些人的確是無才可遇,而更大的可能是幸存者偏差。

光是選那些頗有名氣的在野士人……既然都沒混進朝堂,懷才不遇,也就順理成章了。

反正吧,說來說去,都是王岳要跨界。

「那個元輔,我沒有別的意思,令師到底行不行啊?」翟鑾好奇問道。

張孚敬翻了翻眼皮,「他要是不行,無能拜師嗎!放心吧,等著漲學問吧!」

好容易把翟鑾打發走,張孚敬一低頭,就翻出了一份講義,啥也別說了,給師父送去吧,別讓他丟人!

接到了張璁的禮物,王岳鼻子都氣歪了,在他手邊,還有三份……分別是孫交的,楊一清的,還有王艮的!

奶奶的,瞧不起人是不是?

你們等著瞧,我非要把你們的臉都扇腫了!

就在這一片質疑的目光中,王岳當真登台了。

這一次的講學,選在了國子監,背靠著三棵古槐樹,面對著上千人,王岳侃侃而談。

「我今天很想聊的一個話題,那就是我們的國家是怎么來的。」

王岳一開口,就嚇死了一群人,包括幾位弟子,都面面相覷,師父啊,這題目太大了,咱換一個行不?

「按照我們的史書,大禹治水之後,才出現了父子相傳的王朝……夏商周,也就是歷代聖賢推崇的三代之治,認為那是治理的巔峰,君賢臣忠,國泰民安,物阜民豐……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大禹治水,正是這一事件,奠定了華夏文脈,道統傳承。那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么大禹治水來得這么重要呢?」

「依我看來,治水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對河流走向,山川地形,有著詳細的了解……還要能夠組織起龐大數量的民夫,大家協調一致,開山挖渠,疏通水路,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成功。」

「我再舉個例子,蒙古人何以建國,橫掃天下呢?是因為金國壓榨,不斷推行減丁政策,蒙古人起兵滅金,而後不斷南征北戰,打出了偌大的江山。」

「對比這二者,就要破題,我們的家國天下,來自於彼此的團結合作。我們的管理方法,來自於共同治理水患,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我們和那些基於爭斗,掠奪而形成的國家完全不同。」

「在治水過程中,我們的百姓和組織治水的首領,形成了一種合作的關系,就像是一種約定……這些或明或暗的規則,構成了組織國家的基礎。華夏之所以為華夏,便是源於此!」

……

王岳不緊不慢,聲音充滿了吸引力。

下面聽的人,完全是目瞪口呆,驚掉下巴!

乖乖,這是王岳能說出來的?

這也太高大上了吧?

尤其是張孚敬,更是老臉通紅。

師父就是師父啊!

他這是班門弄斧。

隨著王岳講述深入,張孚敬突然有種明悟,陽明公在兗州的講學,根本只是開個頭兒罷了,精華在師父這里!

「從大禹治水來看,君父和百姓之間,是存在一種托付關系的,這也是後世明君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國家不光是治水一件事,因此夏朝建立之後,逐漸出現了一個階層,就是士!士人上佐天子,下撫百姓……那士人該怎么做呢?能不能欺上瞞下呢?很顯然,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經過不斷的爭論,主張仁政,奉行王道的儒家勝出,儒家的想法,就成了絕大多數官吏的共同看法,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我在這里想說的是,儒家的綱常道理,並非是天然存在,也並非是高高在上,凌駕一切……這些道理規則,是經過三代的經驗,又經過了諸子百家的爭論,最後才確定下來的。」

「同樣的,自秦漢以來,近兩千年,我們的儒士都鮮有突破,反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幾乎背離了儒家的本意初衷。」

「孔夫子、孟夫子,都曾經周游列國,見識民間疾苦,了解百姓所思所想……可如今的士人,只是沉溺兩千年前的書本,既不知道天下的變化,也不知道百姓的疾苦……反而膽大包天,不但把自己置於百姓之上,居然將道統看得比君父還重,如此讀書人,著實欺師滅祖,無君無父!」

「所以,仆以為,真正的士人,就該像當年探索治理水患的大禹一般,去了解民生疾苦,去研究真正解決問題的學問,你們對待君父要忠,對待百姓要義,要把自己置身百姓之下……農工商,皆有產出。唯獨士人,受人供養,卻高高在上,豈不是可笑……」

王岳所講的這些內容,幾乎一夜之間,就傳遍了京城……想慢也不行了,結合之前陽明公所講,一門全新的學問,冉冉升起,王岳的學術地位,也就扶搖直上,一日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