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5章 柳公權再世!(2 / 2)

有個老者看完,嘆道:「小盧的行書本來就堪稱大師……呃,大家都不興說大師了,那我重說,小盧的行書本來就堪稱大家,沒想到楷書竟然也堪稱大家,外面那些年輕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的,別說他們,就算是我,看到小盧的字,都有點想要棄筆不寫了。」

「是啊,我寫楷書足足五十年,跟小盧這功底相比,也是大有不如啊!」

這些老頭一邊感嘆,一邊悄悄觀察盧沖,他們不太相信,盧沖這么年輕居然能寫出這么好的字。

因為,書法跟其他技藝不同,都是需要常年累月的磨煉才能一步步提高上去,不苦練多年,根本不可能有大成就。

就像王獻之,爸爸是王羲之,那絕對是比後來絕大部分人說「我爸爸是某某」的人了,遺傳那么好,按說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實不然。

王獻之七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去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著頭說:「遠著呢!」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著。獻之急著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又問道:「父親,大家都說您的字寫得好,那有什么秘訣?」王羲之看看兒子,心想這書法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於是他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排大缸說:「你呀,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王獻之聽了心里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給父母看。於是他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苦苦練了五年。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後,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母親則仔細地揣摩,許久才嘆了口氣說:「我兒字寫了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不知又經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的書法大有長進。後來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並稱「二王」。

連王獻之那樣的人物都得那么苦練書法,所以書法界的人不相信速成的奇跡,可問題是,盧沖看起來也才二十歲出頭,竟然能寫出這么好的字,這簡直讓他們全都大跌眼鏡!

除了三個老頭之外,其他老頭都不敢說出一個事實,那就是,盧沖的字寫得比他們好,不論是字體架構,還是整體布局,都遠超他們,確實達到了柳公權復生的地步!

姜老把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笑而不語。

隨後,他把盧沖之前在李文山壽宴上寫的「壽福康寧」四個字放在桌上,對那些老朽說道:「你們來看看,這兩幅字有什么相同的?」

這些老人紛紛涌到桌邊,仔細看那兩幅字,他們大部分人都是書法名家,很快發現了共同點:「雖然一個是行書,一個是楷書,但兩幅字的布局都極為完美,有種字和紙張渾然一體的感覺!」

「是啊!」姜老笑著說道:「剛才我看壽福康寧四個字的時候,完全被迷住了,就是因為這四個字的架構實在是太完美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後來我讓我的秘書小杜幫我量了一下,結果發現,小盧的字,完全都處於紙的中軸線上,絕對完美地對稱,我本來以為,只是行書如此,現在看來,這楷書更是如此。來,小杜,你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