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奇高熱度,李堅的想法(1 / 2)

地下交通站收視率達到百分之三點九三,可謂是電視圈子多年未有之盛況。

各大媒體、自媒體,紛紛對地下交通站大結局的收視率進行報道。

對地下交通站跟的最緊的,還是京華日報。地下交通站大結局的時候,京華日報迅速推出了相關報道。

而今天上午在文化總局官網更新數據之後,不到二十分鍾,京華日報大篇幅報道了地下交通站收視率百分之三點九三的新聞。

一些網友本來對百分之三點九三的收視率是什么概念都還不清楚,現在大量媒體瘋狂報道,也讓這些網友被科普到了。

京華日報:「地下交通站大結局收視率百分之三點九三,成為三年內收視率最高電視劇!」

羊城晚報:「文化總局官網數據更新,地下交通站收視率百分之三點九三成為定居,專家評:里程碑式經典喜劇!」

南方娛樂周刊:「地下交通站收視率、口碑雙爆,不出意外,將會是年度劇王!」

魔都早報:「地下交通站收視率再創新記錄,百分之三點九三的收視率,到底有多少人在追這部劇?」

......

......

網上,

網友們一個個的也看的目瞪口呆。

「卧槽,地下交通站也太爆了吧?我今天手機收到的新聞推送一大半都和地下交通站有關。」

「我嘞個去,以前還不清楚收視率破三是什么概念,現在看了報道的新聞才知道,原來這么生猛!」

「這么牛批?我一直在追著地下交通站,覺得這個電視劇特別好看、有意思,但怎么也想不到,這劇的收視率居然這么高!」

「譚越大大也很生猛啊,我剛才去文化總局官網上查了一下公眾人物榜單,譚越大大現在已經排到第七位了。」

「厲害!我感覺能在一線公眾人物榜單上排進前十的,都是大佬中的大佬,而且譚越老師還和一般的明星不同,不,譚越老師壓根就沒有走明星藝人路線,他是幕後工作者啊,一直做幕後工作,排名居然還能這么猛,要是譚越老師走的是藝人路線,那現在說不定都把黃銘擠下去了,甚至進入頂級公眾人物行列也說不定呢。」

「早知道地下交通站很厲害,但沒想到這么厲害!微博上好多專業人士都在說地下交通站的經典之處呢,我決定了,再回頭刷一遍,這么經典,不容錯過!」

「難怪難怪,我前兩天看到新聞,說是有幾部模仿地下交通站的電視劇投入開拍了,當時還尋思,為什么去模仿地下交通站,現在明白了,地下交通站的收視率這么高,即使模仿個一半的水平,那也是優秀的電視劇了。」

「我敢打賭,那幾部跟風模仿地下交通站的劇,肯定得撲街,地下交通站這種劇,怎么可能說模仿就能模仿出來。」

......

......

河東省電視台。

李堅辦公室中。

李堅正坐在辦公桌後面看著報紙,作為省台的台長,李堅辦公室中,每天都有工作人員來給他送報紙。

而且送的報紙還不少,放在一起足足有一沓。

這些報紙是全國各大媒體的報刊,之所以給台長送過來,意思是每一任的台長都需要了解行業發展的大事,只有了解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才能制定出能夠促進電視台良好發展的戰略。

試想,如果一個台長都對行業兩眼一抹黑,那這樣的台長領導的電視台,發展可想而知了。

這么多的報紙,歷任台長從來就沒有看完過。

李堅也只是偶爾有時間了從中挑出一份報紙,看上一會兒,打發一下時間。

但是最近,他每天都會看上很長時間的報紙。

因為這段時間,他看報紙不是為了了解什么行業發展的大勢,而是真的開心的看。

大多報紙都在對地下交通站進行報道,其中多是溢美之詞,尤其是今天,地下交通站大結局的新聞,被各大媒體用了大量版面來進行報道。

這些報紙之中,李堅最喜歡的,還是京華日報。

因為京華日報報道的最詳細,其中每隔上一段,還能看到京華日報的記者對地下交通站中演員的采訪。

李堅也暗暗咋舌,京華日報采訪了這么多地下交通站的演員,不知道得費了多少精力和代價。

事實上,京華日報也確實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卻不像李堅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畢竟京華日報有一個其他媒體報刊所沒有的優勢。

那就是京華日報本身就是京津地區最大的報刊,而京城就可以說是京華日報的大本營。

璀璨娛樂公司的總部也是在京城,而地下交通站中接近一半的演員,都是出自璀璨娛樂公司。

所以京華日報想要采訪到地下交通站的演員,雖然不容易,但也不是難到無法辦到。

當然,其中肯定是要耗費不少的人情來牽線搭橋的。

其實,京華日報最想采訪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被觀眾們譽為地下交通站中「靈魂人物」的賈貴賈隊長,另一個是地下交通站的創作者譚越。

但是這兩個人太難邀請了,或者說,根本邀請不到,即使京華日報托了許多關系,也邀請不到這兩個人。

李寶山身價幾十個億,在京城就有多處房產,甚至京華日報的記者都不知道李寶山是在哪里住的。而且近二十年來,李寶山就幾乎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

至於另一個人,那更是采訪不到了,譚越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劇本編劇,他是一線公眾人物榜單上排在前十的人物,還是璀璨娛樂公司的副總裁,如今在娛樂圈里的地位,可以說直逼那六位頂級公眾人物了。

李堅坐在辦公椅上,津津有味的看著手里的京華日報。

「嚯,還別說,這京華日報雖說改版了,但還是那個味,就這真是搞不懂為什么要改版,不過是新瓶裝老酒,編輯都還是那些編輯,要想搞出新東西來,除非給報社里來一次大清洗,把那些老編輯們都給辭掉。」

「不過也沒有必要,這種風格也蠻好的。」

李堅一邊看著京華日報上對地下交通站的大肆贊揚,一邊對報刊所使用的文字風格進行點評。

他以前就是在京城總局工作,作為文化總局的重要干部,他和京華日報的總編輯私交也不錯,經常也是會看一下京華日報的報刊。

所以,對於京華日報的報刊,李堅是相當熟悉的。

或許是看習慣了的緣故,看起京華日報的文章,他總覺得很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