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雇佣兵(2 / 2)

隋唐大猛士 木子藍色 1148 字 2022-08-03

「我覺得這只是一種變通。」

杜如晦也跟羅成算起賬來,「按我們縣戶籍名冊,把所有丁男數量統計一下。比如說我章丘縣大概有戶一萬一千余戶,那么有丁男兩萬四千余人。則我縣郡兵營五百人,若一月輪一番,則一年需六千人輪完,全縣男丁輪完一遍,要四年。」

縣里兩萬四千男丁來輪郡兵營的差役,一月一番,就是要四年輪一次。四年里,只要當一個月就行了。

而若按羅成說的,一次當一年,那么全縣男丁輪完一遍,要四十八年之久。

這明顯就不現實了,四十八年,時間太久了。

羅成還真沒這樣算過。

「那么可否這樣呢,縣里郡兵營雇人服役,然後輪到當差的百姓花錢代役,你看行嗎?」

羅成很快想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百姓就算四年輪一次,一次只當一個月,但當差也還是會影響生活的。

如果允許百姓出錢就可以代役,那么比如說你不當值的時候自然不要你出錢,輪到你當這個月,你就出這個月的代役錢,然後縣里拿這些交上來的代役錢,雇佣一批人長期當差,豈不一舉兩得。

朝廷沒有這種納資代役的先例,但是有納絹代庸的規定。大隋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的稅賦法,有田就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

庸就是一種正役,丁男每年需要為朝廷免費服二十天的勞役,這是正役。但若是朝廷不需要百姓服役,這一年沒服滿二十天正役,那就需要繳絹代庸,規定是每丁按每天納絹三尺中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准來繳。

反正你別想占朝廷便宜。

不過也只有庸可以納絹布來代,其它的雜役差役之類的沒有這種先例。

「如何納資代役呢?」

「按折庸的方法來嗎?」杜如晦問,折庸是一天納絹三尺,這樣算一個月的差役,就要納九十尺絹,一匹絹是四十尺,這相當於兩匹多點。

納一次錢,四年不用再輪當差,聽起來還不錯的樣子,但歸根到底還要看得出多少錢。

兩匹絹值多少錢?

絹在隋朝屬於第一貨幣,但絹跟錢一般不直接掛鉤,掛鉤的是糧食。糧食有豐年有歉年,因此糧價起伏不定,絹價也起伏不定。

絹價好的年頭,能換到十石左右的粟米,而若是災荒之年,一匹絹才能換一斗米。

米價賤時一斗才幾文錢,而貴的時候一斗得幾十文。

因此可以說絹價好的時候,大概是一匹三四百文,而價低的時候,也就值一百來文。

現在是年末,秋收過去不算久,還沒到青黃不接的時候,章丘今年的糧食還算豐收,因此糧價不高,這導致絹價也不算高,之前是匹絹大概百多文左右,現在到年底了,差不多能到一百五左右的樣子。

一尺絹折約三文多不到四文的樣子,九十尺絹按現在的價折錢就是三百三十八文。

交三百三十八文錢,保你四年內都不用再輪值當郡兵營的差,聽起來好像不錯啊。

「三百多文錢,只怕大多數百姓寧願服役而不願意交這個錢。」杜如晦道,三百多文錢,對不少普通的百姓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