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促膝(1 / 2)

說是信任,其實更多的是無能為力,憑陳達斌的本事,在白蓮教手中,他吃了不止一次的虧,若是再讓陳達斌繼續擔任剿滅白蓮教的領袖,怕是要引導眾人走向滅亡。

當然,其中不乏兵少將寡的因素,鍾逸的確從京城帶來了許多生力軍,也真是有他們的加入,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白蓮教的猖獗。可探其究竟,是陳達斌的主導方針與側重方向出了戰略性失誤,他一直將目光放在白蓮教本身,可這些人神出鬼沒,很難尋覓蹤跡,哪怕將海津城掘地三尺,收獲的並非白蓮教本營,而是一個接一個的圈套,一次接一次的犧牲。

直到鍾逸前來,這種情況才有所緩解,若想應對白蓮教層出不窮的計謀並不難,其關鍵因素便是籠絡海津城民心,偌大海津一城,漕運官員多少、三衛官員多少,又豈能與基數眾多的百姓相提並論呢?

這個話題在很久之前便有過提及,君如舟水如民,水既可載舟,亦可覆舟,諸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此類的話,一直都在強調百姓的重要性,可哪怕現在,也有很多官員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或許是高處呆久了,忘本了,只將百姓當做斂財的工具,無聊時逗弄的玩意兒罷了。

真有那一日,他們便會清楚百姓的力量有多恐懼,千千萬萬憤怒的靈魂,一人一口唾沫便是海,淹死幾人輕而易舉。

不可否認,陳達斌重情重義,對待屬下如同兄弟家人,可從某個方面來講,他與萬惡的封建官員又無任何不同,百姓在他們眼中,不過是螻蟻罷了,陳達斌雖不刻意為難他們,可權衡之際,仍是將百姓放在末端,犧牲便犧牲了......

這是他與鍾逸的根本區別,鍾逸所受的教育與形成的三觀不允許他漠視每一條人命,在他眼里,人人皆是平等,皆應的得到尊重,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與終日干活鋤地為生的農家漢無異,從生物本質來看,無高低貴賤之分。

也正是因此,鍾逸能夠將他的出發點真正放在大眾上,制定施行一系列為百姓好的政策,這個時代清官少,打心底里為百姓好的父母官更少,所以百姓才會如此擁戴鍾逸,將他們心真正回歸朝廷,回歸大寧......

他們雖是最好糊弄的愚民,卻也是最為精明的百姓,誰對他們好,誰又只是弄虛作假逢場作戲,每人都能分辨而出,只有得到切實好處,他們這才能確定一個官員的好壞,毫無疑問,鍾逸讓他們真正享受到了大寧子民的待遇,而不只是一個個被剝削欺凌的對象。

白蓮教終歸是不合大寧例法的異教,終有一日要大寧的鐵血軍隊消滅,若那時候他們再與白蓮教廝混,唯有死路一條。但他們又有什么法子呢?加入教會為的不過是求得生存,而如今從朝廷頒布的各項救濟之策中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他們又何必鋌而走險,為了已經擁有的幾口米面去奉獻自己的性命呢?

再者來說,他們質朴卻不普通,家國情懷不止朝中高官會有,他們亦有,若有朝一日外敵入侵,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毫不猶豫為了大寧貢獻自己的生命,這毋庸置疑,所以在大寧的正統與邪教白蓮教面前,他們的選擇就異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