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一展宏(1 / 2)

只要林菀如原意,她可以殺人於無形,讓所有人查不出到底是誰下的毒手,甚至可以控制鍾逸死亡的時間,等她離開後再令鍾逸發作,從而令眾錦衣衛懷疑不到自己頭上。

一個在醫學領域頗有建樹,且擁有真才實學的「神醫」,很自信可以做到這點。

但是能做到與想不想是兩碼事。

銀針出手,林菀如又僵住了,她堪堪露出袖口,再難往前移一步。

她望著口若懸河毫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鍾逸,只要在他身上穴位猛然一刺,足以令鍾逸斃命。

二人終究要有一個結果不是嗎?不論今日或以後,憑彼此的身份,必須要有生死選擇,這是宿命!

林菀如不斷勸導自己,就算鍾逸不死在自己手中,也會死在白蓮教之手。而且此番隱秘進行,雖然朝廷最終的目光還是會落在錦衣衛身上,但定是先進行一系列盤查,在這段時間內,白蓮教能有很大緩沖來選擇自己的接下來的戰略。

欽差本不能殺,但以此刻特殊的方式,卻也可以掩人耳目。

下定決心,銀針如刀,刀出刀鞘,離敵人命穴僅有一步之遙!

悄然無聲間,殺機即至!鍾逸側對著林菀如,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此刻他離死神多么近,近在只有一支銀針的距離!

鍾逸仍在大展宏圖,一顯心中抱負:「私以為,要大力建設海津城,首先要設海津府,一府集政治律法為一體,選取清正之官,建立廉潔班底,結合相應法度,再將基本的行政官府設起來,使三衛退出城外駐扎,並將周圍鄉鎮合並為四縣,縣有縣制,以海津為依附卻又不等同於海津,有各自獨立的官員班子,特殊制度,獨立發展又互幫互助。不出多時,城中治安定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法為人之底線,此番作為先以法治為根基,還海津百姓一個太平環境,一個和平生活,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此為設想之景。打下基礎後,就要從經濟入手,想辦法令海津百姓富足,經濟建設最終的目的雖然相同,但定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言之,取以實策是以點帶面,或是面面俱到,皆要由實際情況抉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津城里緊靠博海,城中百姓都能從水利中落得實惠,而城郊城外,卻臨高山,山中有樹、有葯、有物,不論物產還是自然資源皆很豐富,所以這些地方生活的百姓,能以高山為生存根基,不過卻要讓他們懂的取舍有度的道理,絕不能無限制的獲取揮霍。」

「說完針對普通百姓的對策,那么再說說些特殊的人群,在京師和海津兩地之間,流民乞丐並不稀少,甚至說可以到隨處可見的地步,他們是要重點考慮的一大群體,以我之見,先給這群人落實戶籍,之後全部遷移至海津城外,流民和乞丐們落籍之後,也不能任由之自行發展,朝廷應按家戶人口分配相應面積的土地,並免費提供種子農具,派專門的官員指導他們科學農耕,朝廷再給他們免賦兩年,待糧食成熟後,以一部分繳納賦稅一部分留於己用,如此良性循環,人人有所居,人人有所養,朝廷少了負擔,乞丐不會餓死,且又能補充海津城的生產力,從而為讓他們為海津做出貢獻,三贏之舉,豈不美哉?」

「至於城池規模建設,也不能落下,畢竟海津算得上京師的門戶,欲攻京城,必先拿下海津,而林姑娘你看,如今海津的土城牆能擋得住凶悍的敵人嗎?這不跟紙一樣一碰就碎嘛。所以要將此全部換成磚石城牆,一是為了抵御外敵,保衛京師與聖上,二則是盡顯海津氣派,城門乃一城之門面,見門可觀城,城池發展好快一定程度上也反面體現在城門的修建上,所以,城門的建設不能省去。」

「而城中格局,更要請專人設計,既體現城池構造之美,也要便利有實效,畢竟城池是要服務百姓的,能讓百姓們過得舒心,過得安全方便,這才是最終目的,不能僅僅貪圖形式而放棄主要目的,這不是舍本逐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