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戰略選擇(1 / 2)

邁過龜山丘陵,台北盆地內再無險可依,益州軍團兵分兩路,33軍偏師淡水港,控制台灣日僑撤回本土的唯一商業港口。而另一路31、32軍則是在軍團司令部的指揮下直撲台灣第一重鎮台北。駐守台北的日軍台灣混成旅團殘部飯田支隊,與步兵第47聯隊緊急編成了48師團,並調基隆要塞重炮聯隊弛援,以孤軍之勢構築了台北的城市防線。

其實就連日軍的指揮官,海軍將軍出身的小林濟造也很清楚,海、空交通線被全面封鎖的台灣,失守只是時間問題,48師團孤軍困守台北,也只是大日本帝國皇軍的榮譽之戰。目前漢軍還未發起總攻,無非是顧忌台北人口眾多,分布密集。否則以漢軍的炮兵火力,再加上空軍轟炸,以台北守軍單薄的兵力,根本無從抵抗。

的確,全國林也真的是在考慮這個問題。高雄登陸之前,陛下就一再重申,盡量避免在在台灣過多傷害平民,這里以後將是帝國重要的戰略要地。但之前的一系列戰斗中,都表明現在的台灣人並不歡迎漢軍,尤其是高砂義勇軍的出現,讓全國林知道,大漢帝國想將台灣變成自己的領地,並不會是那么輕松。甚至,如果台北戰役打到巷戰階段,台北的平民會不會反戈一擊,幫助日軍戰斗都是不可預知的。

攻占台北不是問題,如何把台灣島上這最後一仗打的漂漂亮亮的,是全司令要考慮的。

台灣的戰斗也的確是到了最後階段,沿台灣東海岸進攻的摩蘇軍團,在海軍的配合下,占蘇澳,攻宜蘭,一路上也是勢如破竹。因為日軍在台灣的主力幾乎都在西海岸,東邊只有幾個港口駐扎少量的二線部隊。面對著悍不畏死、急於立功的摩蘇軍團只能做出一些有限的抵抗。東海岸港口花蓮、蘇澳甚至是東部最重要的空軍基地宜蘭,相繼落入漢軍之手。更適應叢林高山等復雜地型的摩蘇聯合軍團已經繞過三貂角,向台灣第一軍港基隆進發。

海軍北部艦隊以澎湖馬公港為基地,進入中華東海,沿海岸線炮轟福州、潮州等日軍,協助並州軍團收復失地。

拿下台灣,戰爭的局勢一下子變得大大有利於盟軍一方,再次飛回香港的葉知秋不再是孤身前往,而是幾乎將整個總參謀部都搬了過來。

長沙會戰的勝利,讓中華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更為迫切,一旦能夠威脅北方日軍的生命線,那么日本本土的戰爭潛力將進一步被削弱。在後世就有學者論述,侵華戰爭剛開始那幾年的日軍,實力遠遠比不上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後的日軍,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在侵華後,如瑪璜般吸干了中華的血,增強了日本的工業實力。可以說,二戰中日軍的強大,是建立在中華為其輸血的基礎之上。

在大漢帝國內部,對於北上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也有持反對意見者,代表人物就是蔣雲志。蔣黑臉認為,與其在中華近海北上江蘇甚至是山東辛苦登陸,不如在東海上右轉彎,逼近朝鮮,斷了日軍的陸上運輸通道;或者干脆直接逼近日本本土四島,這樣的運輸補濟路線甚至要比登陸中華北方更短更容易。

但葉知秋認為進攻朝鮮或日本,軍事上冒的風險要更大!帝國陸軍本來就是遠征,再孤軍深入,直接****日軍勢力的中心地帶,一旦海軍戰事不利,交通線被掐,那就是個死局。

葉總長這話一下子惹毛了海軍方面,什么叫「一旦海軍戰事不利」呀?沒看到我們追著日本聯合艦隊捉迷藏呢嗎?是山本那膽小鬼不敢決戰好不?

衛青閣中的這番爭論還是動搖了陛下的決心,是進入黃海,開辟第二戰場,穩扎穩打,拿下平津後向東北步步逼近?還是在東海右轉彎,進攻日本的核心地帶?

二者的利弊都被將軍們分析的很清楚了,這其實就是一個戰略選擇問題。鍾義考慮了很久,遲遲沒有拍板。最後只得按原計劃,葉知秋率總參先行飛赴香港,與重慶方面的人員一同制定開辟第二戰場的「北斗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