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蔡中郎(1 / 2)

一箭三雕 韓詠明 1618 字 2022-08-04

蔡中郎何許人也,怎么會讓這個功成名就,威震天下的曹操如此敬重?

蔡中郎呀,字伯喈,姓蔡,單名一個邕,他就出生在這個蔡家庄的一戶書香富紳之家。

蔡邕是蔡叔度的後裔。

蔡叔度是周武王的五弟,原姓姬,周武王滅商後,大封同姓諸侯於各地,便將自己的五弟叔度封於蔡國監管商朝的遺民。武王駕鶴後,他年幼的兒子繼位,是周成王,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替周成王攝政,便聯合自己的六弟霍叔處,也就是霍國侯,和四哥管叔鮮,也就是管國侯——他們弟兄三人勾結前商太子武庚和東夷人進行叛亂,但很快就被周公平定,武庚和管叔鮮被處死,霍叔處被降為庶人,蔡叔度被流放,後死於流放地。

蔡叔度的兒子仲,不僅能認識到父親的過錯,還不與之同流合污,並遵守周文王德訓,與人為善,周公聽說後便派他到魯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由於蔡仲政績卓著,周公奏請周成王改封蔡仲於蔡國,以奉父親叔度之祀。

到了春秋初年,蔡靈侯晚年,蔡國被楚國給滅了;三年後,楚國允許蔡靈侯的兒子廬恢復蔡國,廬也成為蔡平侯。從此,蔡國成了楚國的附屬國,處處聽命於楚國。

到了蔡昭侯執政,他不甘被楚國控制,便與諸侯會盟伐楚,又因拒絕晉將索賄,晉國不發兵。可伐楚的戰書已下,無奈之下,蔡昭侯舉國遷徙州來,去投靠吳國。

可是,舉國遷徙,有願意遷的,也有留戀故土不願意遷的——大部份國人都不願意遷徙到州來去,時稱蔡人皆怨。

不願意隨蔡昭侯遷徙去州來的蔡人,因攝於楚國的強兵,也沒有全部留在故土上,而是紛紛另遷。

當時,蔡氏公族之中有一名叫蔡朗的蔡人,舉家遷到尉氏圉鄉的蔡家庄,從此,他的子孫後代,便居住在這蔡家庄。

蔡邕,便是蔡朗的後代子孫。

蔡邕的祖父名蔡攜,攜生二子,長子蔡棱,次子蔡質。蔡邕便是蔡棱的兒子。蔡邕的父親因學問和琴藝太精通,經鄉里清議後,舉為名士,再經察舉,終為孝廉,可他看到仕途難險,官場黑暗,不重名利的他,拒絕出仕做官,最終選擇在離蔡家庄幾里外的圉村學館傳經布道,講學授徒。

蔡邕的叔父名蔡質,他被舉為孝廉後,從長令、長丞做起,最終入遷朝廷,任專門負責統率守衛京城的衛戍部隊總領——衛尉,為朝廷九卿之一。

由於家境富足,蔡邕自幼跟隨叔叔在京城,師從重臣胡廣,十多歲就好辭章,通音律,善鼓琴,深於經術,通曉天文地理,又有一手好書法。

後來,因為父親離世,母親染恙,少年博學的蔡邕便回鄉侍母,隨後娶當地富戶之女趙五娘為妻。

古有遺風:百善孝為先。

可民有俗語:床前未有百日孝。

蔡邕安於鄉間的寧靜,本欲像父親一樣,隱鄉著述,傳經布道,授徒講學,夫妻齊眉,兒女繞膝,終此一生,可他一不小心,又因孝道而名聲遠播。

孝,乃國之遺風,應人人尊尚,更何況,這孝,乃人之內心自發,天地皆不能阻之,何獨蔡邕的孝道就聞名遠近呢?

原來,蔡邕的母親卧病三年,蔡邕是日夜守之,寒暑如一,三年未解襟帶,專寢於母親卧榻前,一直到母親病卒。他又於母親墳冢側旁,砌一房屋,日夜為母守喪,周圍雖無二人,但蔡邕的舉止就像母親在世時一樣有禮有節。

也可能是蔡邕的孝道感動了上天,他守喪的房屋周圍,生長出來的菟絲,突然與異根草木,枝葉合生,並結連理,且茂盛異常,成為當地一奇景,遠近村民驚奇,爭相觀看。

因為異根草木,枝干連生,世人皆以為是吉祥之兆。

蔡邕的孝道,就這樣聞名遠近。

再就是,蔡邕的父母相繼離世後,他便與留守宅邸的同族大堂弟同居,向前推的話,從蔡邕的爺爺開始,已經三世了,他和堂弟是家財不分。十里八村都被他這種高義所感動,因此,蔡邕的好名聲,是越發的聞名於遠近。

一個人,在青年時期,就擁有如此厚重的好名聲,再加上他好辭章,通音律,善鼓琴,深於精術,通曉天文地理等等,如此奇人,恐怕只會天上有吧,這冷不防的掉入人間,那還不驚動舉國上下嗎?

於是,鄉里舉薦他為名士,官吏舉薦他出仕,他在朝為官的叔叔也派人接他進京。一時,蔡邕大有一路向上高升之望。可蔡邕呢,偏偏對做官沒有興趣,仍重操父親的舊業,去附近的圉村鄉學館教書授琴,倒也心滿意足,陶然自樂。

這人呀,天欲降大任於斯人,這斯人就是躲,也是躲不掉的,蔡邕既是如此。

有一天,一名叫阮瑀的學生家長因為兒子學業長進,舉行家宴,以示慶賀,特派人去請兒子的尊師蔡邕首坐。蔡邕應邀前往,可他剛走到學生家門口,就聽到從房間里傳出的談笑風生,還有妙異的琴聲穿梭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