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六百四零章 把電影當學校(2 / 2)

青春電影是關於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輕的角色以及他們特殊的問題和生活方式。很明顯,影片中的這些設置都是為了吸引年輕觀眾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澀、浪漫的青春電影有所不同,美國的青春類型影片非常注意將校園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這些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健康美麗的形體和優美動感的舞姿;可以欣賞到在年輕人中受歡迎的流行音樂和搖滾樂:可以聽到高中生流行口頭語:而生日派對、畢業舞會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場景也頻頻出現。再配以初戀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這些影片中顯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時尚。

很顯然,好萊塢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這些特點與好萊塢的商業體制是分不開的。定位於暑期檔、以青少年為主要觀眾的好萊塢青春電影。制作時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標人群的欣賞口味,生產出一個個帶有明顯商業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樂於在觀看這些人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並從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國青春電影中一再出現,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不無關系。可以說,青春期是青少年對異性的心理需要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時期,也是最容易並最渴望與異**流、了解並成為朋友的時期,應該說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對異性朦朧的情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愛情也因此成為青春電影中永恆不變的主題之一。而這種情感因為初涉人世而顯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戀的故事往往因為其所表現的不摻雜其他因素的純粹的愛情而令人感動和流連。

當然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在許多美國青春電影中也看到了各種叛逆的,墮落的甚至走向毀滅的人物形象。這就是被稱為「青春啟示電影」的亞類型片。青春啟示電影有個特點,或者破壞力急劇爆發,或者受到壓抑直至毀滅。美國白人青少年在此類影片中總是被塑造為這樣一種形象——他們往往具有病態的暴力傾向,並對現實和未來表現出駭人的冷漠。進一步說,被認為與這種對病態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們對於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認同需要。這一片型完全不同於曾在美國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啟示電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輕觀眾的狂熱追捧並享有無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時獲得了驚人的票房和評論界的贊譽。

不過想來想去,這些東西好像都不太適合賈鴻漸給放到《盜夢空間》里面去。這里面一方面又沒有什么愛情的成分,也沒有那種青少年積極向上的什么勵志,更沒有什么幾個青少年青年之間的愛恨情仇追殺砍打之類的玩意兒,甚至還沒有《歌舞青春》里面那些蹦蹦跳跳,最後如果咱們再加入一個青少年角色給毀滅掉的話……好像更加不合適,因為那樣的話這青少年必定要成為主角啊!在這么一個情況下,賈鴻漸就想著要怎么弄了!說實在的,本來的《盜夢空間》那設計的其實是有點傾向於3040歲這么一波人的。

其實光是看著主角的年齡設計就知道,這么一個主角結過婚有孩子,那讓青少年怎么代入?所以基本上就是對3040的人才好代入,雖然整個戲是帶著一種類似科幻的空想一樣的題材,但是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瞄准的是成年人特別是成家立業有孩子的人的。在這么一個情況下,要進行青少年化的改造,那還真心不容易!不過《蝙蝠俠》之類的片子,賈鴻漸他們拍的也很「成人」,那為什么在青少年領域里面還是很有聲譽呢?沒錯,雖然這么一個片子賈鴻漸他們弄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要給青少年看,但是最後青少年們還是迷的不行不行的,甚至比成年影迷更加瘋狂!這是為啥呢?

是不是因為他們把這電影當成了「學校」,當成了學習所謂「社會黑暗面」的一個窗口?一般青少年都是有點中二氣息的,稍微知道了點社會黑暗,就覺得整個社會都是黑暗無比的,就像看到那種「純黑」的角色。是不是這種偏向於黑暗風格的片子,反而以黑暗為賣點吸引了青少年了?更不用說本來還有蝙蝠俠這么一個傳統青少年招牌了……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