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六百八五章 忽悠和服從(2 / 2)

可是誰知道一個奇異的巧合讓這個聲明更加可信:時代雜志上整頁刊登了一個名為「第三浪」的木器產品的廣告。學生們被鼓舞了,大家都覺得這肯定是時代雜志對大家的一種認可!星期五中午,學校大禮堂。過2oo名學生筆直地端坐在那里。天花板上掛滿了「第三浪」寬大的橫幅。瓊斯作了簡短的致辭,2oo只手臂對著他舉起,做了「浪潮」問候禮。這場實驗只進行了五天,卻是漫長的五天。禮堂內,瓊斯打開一台電視。出現的只有雪花。學生們等待著。屏幕上除了雪花別無他物。學生們仍然等待著。他們已經習慣了紀律和服從。幾分鍾後,終於有人問道:「不存在什么領袖,對不對?」禮堂里炸開了鍋。瓊斯開始講話,不再大聲、嚴厲,而是柔和、帶著自責:「沒錯。但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之後這瓊斯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這老師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了回答。他說:「和德國人一樣,你們也很難承認,竟然做得如此過分,你們不會願意承認被人操縱,你們不會願意承認,參與了這場鬧劇。」

這么一個事兒呢。說白了那就是米爾格倫實驗。什么叫米爾格倫實驗?其實就是1963年的時候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在《變態心理學》這么一個學術雜志里面表的一片論文里面提及的內容——權力服從研究!確切的說,就是研究測試受測者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實驗開始於1961年7月,也就是納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審判,被判死刑後的一年。米爾格倫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萬名參與了猶太人大屠殺的納粹追隨者,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服從了上級的命令呢?我們能稱呼他們為大屠殺的凶手嗎?」

在這篇論文里面,這教授如此寫道——「在法律和哲學上有關服從的觀點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但他們很少談及人們在遇到實際情況時會采取怎樣的行動。我在耶魯大學設計了這個實驗,便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而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參與者所聽到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參與者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么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而我們必須盡快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和解釋。」

實驗小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和寄出許多郵遞廣告信,招募參與者前來耶魯大學協助實驗。實驗地點選在大學的老舊校區中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有兩個以牆壁隔開的房間。廣告上說明實驗將進行約一小時,報酬是4.5o美元。參與者年齡從2o歲至5o歲不等,包含各種教育背景,從小學畢業至博士學位都有。參與者被告知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並被告知自身將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參與者——「學生」,然而學生事實上是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

參與者將被告知,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並獲得了一張「答案卷」。實驗小組並向他說明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但事實上兩張紙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參與者都是「老師」。「老師」和「學生」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牆壁以聲音互相溝通。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4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瓦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參與者將相信,學生每次作答錯誤會真的遭到電擊,但事實上並沒有電擊產生。在隔壁房間里,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學生打開錄音機,錄音機會搭配著電機的動作而播放預先錄制的尖叫聲,隨著電擊伏特數提升也會有更為驚人的尖叫聲。當伏特數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假冒的學生會開始敲打牆壁,而在敲打牆壁數次後則會開始抱怨他患有心臟疾病。接下來當瓦特數繼續提升一定程度後,學生將會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並停止尖叫和其他反應。多參與者在到達135伏特時暫停,並質疑這次實驗的目的。一些人在獲得了他們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繼續測驗。一些人則在聽到學生尖叫聲時有點緊張地笑了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