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第1222章 維谷(2 / 2)

大官人 三戒大師 1535 字 2022-11-28

大軍糧道被斷,營中糧草只能支撐三日不到,三萬有可能更多的韃子騎兵就在南面百里之外,北面百里之外,還藏著阿魯台和他的一萬多兵馬……

原本,大軍已是勝券在握,只是在糾結要不要徹底消滅敵兵的問題,轉眼間卻情勢急轉直下,已是危如累卵,不用阿魯台和那支來路不明的蒙古大軍夾擊,只消耗上幾天,大軍就會因為斷糧,徹底陷入崩潰……

緊張擔憂的情緒涌上眾將的心頭,他們紛紛望向王賢,不知主帥會如何決斷。

王賢神態如常,背著手在帳中踱了幾步,看向莫問道:「是朵顏三衛。」

「除了他們沒有別人。」莫問點點頭道:「瓦剌人元氣未復,兵力不滿萬人,且遠在陝西以北,不可能越過河套,縱跨千里而來。至於韃靼人,除了阿魯台手中的殘兵,倒還能湊起兩三萬人馬,但遠在漠北,而且需要保護步卒,不可能傾巢出動,南下襲擊我們。」

頓一頓,莫問接著道:「至於其他的部落,加起來都沒有三萬人馬,算來算去,能派出三萬騎兵斷我後路的蒙古部族,也只有在遼東的朵顏三衛了。」

聽到這個論斷,眾將紛紛倒吸冷氣。要真是這樣,麻煩可就真大了。所謂朵顏三衛,指的是生活在遼東的蒙古部落,洪武年間,北元滅亡,這些部落便歸順了明廷,太祖皇帝便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泰寧和福余三衛。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這便是朵顏三衛的來歷。

真正讓朵顏三衛名揚天下的,乃是建文年間的靖難之役,朱棣能以一府之地奪取天下,朵顏三衛是起了大作用的。當時朱棣面對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親赴遼東,從寧王手中強借來朵顏三衛的精銳騎兵,回師擊敗了李景隆。在之後的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的騎兵,一直是燕王軍的骨干所在,為朱棣靖難成功立下了赫赫戰功。

朱棣登基為帝後,為了酬謝『從戰有功』的朵顏三衛,決定將遼東之地封賞給他們,並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朵顏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但後來,朱棣感覺這樣對北京威脅太大,便違背承諾,不允許他們南遷到靠近山海關的大寧地區駐牧。

朵顏衛自然十分不滿,為了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曾在永樂年間,聯合了阿魯台的韃靼部,一起騷擾明朝,自然遭到朱棣一通胖揍。朵顏衛這才認清形勢,明白朱棣已經不是當初必須仰仗他們的那個燕王,而是擁兵百萬,隨時可以干的他們生活不能自理的大明皇帝。之後便老老實實待在遼東,對大明稱臣納貢。

表面上朵顏衛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但他們從未真心實意臣服過。四年前,漢王作亂,曾經以重金向他們借兵,朵顏衛竟然敢真的派出五千騎兵,乘坐漢王的兵船渡海登陸山東,參與到叛亂當中,妄圖想重演靖難之役的一幕。

雖然後來沒有成功,但明朝也沒有真正的懲罰他們,因為朵顏衛部眾幾十萬,控弦近十萬,乃是和韃靼瓦剌齊名的強大勢力。如今,隨著瓦剌衰落,韃靼損失慘重,他們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蒙古部落了!

中軍帳中,雖然已經認定了敵人一定是朵顏衛,但眾將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朵顏三衛和韃靼人雖有盟約,但那已經是老黃歷了,這些年隨著阿魯台不斷做大,雙方摩擦不小,已是勢成水火。」有將領奇怪問道:「他們怎么會冒著被大明征討的風險,派大軍來幫助阿魯台呢?」

與常識不同,蒙古各部之間雖然屬於同族,但彼此的仇恨遠甚於和漢人之間。這也不難理解,漢人攻打他們,打完了也就撤走了,並不會吞並他們的地盤和族人。但蒙古各部之間的戰爭可是以吞並對方的地盤和族人為目標,自然不死不休。

「確實不可思議,」柳升捻著胡須,也是滿臉不解道:「朵顏衛什么時候這么大膽了?大明只要斷了和他們通邊互市,他們的日子就過不下去,那些朵顏貴族腦袋被馬糞糊住了不成?」

「不管可不可能,他們都已經出現在那里。」莫問沉聲道:「我們必須立即決定如何應對,一刻都不能耽擱了!」

眾將紛紛點頭,大軍只剩三天軍糧,確實一刻都不能耽擱了,便有人提議道:「我們應該立即向西撤兵,向南的話,有可能會遭到阿魯台和朵顏衛的夾攻。」

此言一出,眾將深以為然,似乎也只有向西返回河套一條路可走了。

「胡說八道!」柳升卻吹胡子瞪眼道:「西邊的幾個兵站里,一粒糧草都沒有了,咱們這一千多里路吃風喝尿啊?」

「可是侯爺,咱們往別處沒路啊!」往常里,被柳升訓斥之後,基本上就沒人敢再多言了。這會兒那名將領卻硬著頭皮道:「人家朵顏衛兵力比咱們之多不少,甚至不用正面交鋒,只要把咱們纏住幾天,咱們就得餓的連兵器都拿不動了!到時候,只能任他們屠殺……」

「瞧你那慫樣!」柳升一口濃痰吐到那將領身上,罵道:「剛才還嚷嚷著要報仇,怎么一聽是朵顏衛就慫了?!」說著嚴厲的目光掃過眾將,高喝道:「往西才是死路一條!」

「侯爺所言極是。」莫問點頭附和道:「我大軍後退的話,韃靼人和朵顏衛肯定會銜尾而至,我軍糧草斷絕、軍心潰散,千里敗逃,最後有幾人能逃回河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