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工業和需求(2 / 2)

流水線工業和度量衡制度是緊密相連的。

兩漢的度量衡比起秦朝的時候沒有太大的進展,基本上是沿承秦朝時候的度量衡制度,而秦始皇千古一帝,那也不是白給的,建立起了一個基本完整的度量衡制度,被漢朝全部繼承了下來,而到了著名的疑似穿越者王莽手里,度量衡也有了一個精確度的極大進展。

王莽的改革涉及很多,其中度量衡的改革一直為後人稱頌,他做了一個銅質圓柱體的容器作為度量標准,被稱為新莽嘉量。新莽嘉量將容積和尺度的度量精確的集中到一個物體之上,設計巧奪天工,堪稱絕妙,完全體現了當時的科技最高水平,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一件著名的傳世珍寶。

因此,在度量衡制度上官府做的還是不錯的,以這個時代的工業化水平而言,已經算是基本完善了。

可能欠缺的就是執行了。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的歷史決定了古代的官府組織能力極其低下,很多地方政令不通是常有的事,就是有再好的制度也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執行下去,所以民間才會有天高皇帝遠的說法。

因此,在度量衡制度的執行上,地方上的水平和匠作監這樣的專業國營大廠相比就要差得遠。朝廷的體制一崩潰,整個社會的工業生產力就會生驟降。

再一個,中國古代大部分情況下是處於農業社會,屬於自然經濟,農民們被土地綁得死死的,一直都是看天吃飯,長期的在貧困線上掙扎,哪里有什么消費能力。而每個村子,每個城鎮的生活,也一向都是自給自足。除了少量的農具和衣服之外,很少有對工業產品的需求。

這樣的市場,也就不可能培育出上規模的工業來。

只有到了社會穩定,軍力達,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旺盛的時候,打通了西方的消費市場,才一點點的引起了養蠶、繳絲、織造等圍繞著絲綢產業的工業群的大展,以及龐大的瓷器工業的展。整個唐宋元明時期的富庶階段就是因此而來的。

而三國此時,這兩條貿易路線都處於極度萎縮的狀態,因為工業規模的萎縮也就是必然的了。

在這個時代,最能夠拉動工業需求的只有軍事工業,只有和軍事工業相關的產業群才能夠得到最多的資源的扶持,從而大規模展起來,比如蜀國後期諸葛亮扶持出來的運輸業和弩箭制造業,傳說中的木牛流馬和諸葛連弩就是這么來的。

沒有需求,就沒有工業,古今皆然。

所以,李哲初期能夠選擇展的也只有幾種有限的工業,而且生產力也不能越時代的限制。

想想幾十年後,江東和蜀國蓬勃展的紡織業,李哲邪邪的笑了

既然吳國和蜀國的工業展歷史已經為自己證明了正確的選擇,自己何必還要費心費力的去想呢?

既然歷史已經證明了紡織業的必然興旺,那么這肯定就是最正確的道路了。這時候趁周圍還沒有穩定,大家都在四處抽摸著搶奪別人的時候將紡織工業展起來,成本降下去,今後,就很難說會不會有幾十年後的江東和益州紡織工業的大展了。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躲在旁邊哭去吧!

ps:感謝迷之狐同學的打賞!近期不知道被誰忽悠的加更了那么多,這一周更新平均竟然六千多,嚇老子一跳,再加更就把不住了,從現在起恢復正常更新,一天兩更,老時間!

;

一個人的時空走私帝國的嬗變的三國卷第四十九章工業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