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可當大用(加更)(2 / 2)

錦衣狀元 天子 1613 字 2022-09-27

張太後這才滿意地沖著張永點了點頭,「若以後陛下再來請安,哀家會多跟他提及你以往的功勞,你且先安心歸家休養身體,過去幾年累壞了吧?」

「是,謝過太後娘娘。」

張永之前想用溫情打動張太後,發現無效。

反而自己替新皇說話後,張太後覺得他很識相,主動提出會幫他在新皇面前說好話,張永自然感激涕零。

……

……

宮中進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免。

之前朱四的主要著眼點在朝堂,不是說他不想更換宮里的太監,畢竟這些太監關系到他的人身安全,甚至剛入宮時,連吃飯都要派專人試毒,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戰戰兢兢。

按照朱浩的說法,先不忙著打草驚蛇。

需要等個機會。

機會就是讓文官集團動起來,御史言官可是閑不住的,皇帝現在賢能,那就去參劾宮里掌權的太監,總歸能咬出幾條大魚。

宦官貪權愛財,沒有人經受得住調查,朱四因勢利導,順應「民意」,將這些太監分成三六九等定罪,逐漸把宮里都換上自己人或者是前朝時受到打壓的老人。

宮里的變動,讓楊廷和感覺一陣頭疼。

楊廷和一方面希望把一些擅權的太監換下來,又怕一下子更替太多,影響朝局穩定,還會讓小皇帝逐步掌控權力,然後騰出手對文官集團發難,所以在這件事上糾結萬分。

不然的話,以其文官集團領袖的身份,吩咐下去,讓御史言官不要拿那些大太監的過失參劾,估計谷大用、丘聚、魏彬乃至張永等人也不至於這么快就被拉下馬來。

但朱四在起用蕭敬等幾名老太監後,楊廷和稍微放下心來。

如此說明朱四並不是任人唯親,加上其在朝堂下詔起用一些老臣,諸如孫交、費宏和謝遷等人,算得上是言行合一,至少沒讓楊廷和覺得新皇在用人方面不可忍受。

「父親,禮部上奏後,陛下已傳旨地方,近日便會令興王妃趕赴京師,若是興王妃到京後,陛下豈能甘心令其長住宮外?到時再起名分之爭,該當如何?」

這天楊廷和回到家,滿腦子都是朝堂事務,思緒紛亂,此時楊慎不識趣地出現在他面前。

楊廷和不耐煩道:「等興王妃到京後再說吧。」

楊慎道:「父親為何要改變態度?如此豈非置聯名上奏的眾新科翰林於不仁不義之地步?」

似乎楊慎看不慣父親的舉動,在大禮議這件事上,楊慎可能要比楊廷和更加偏激,就在於楊慎年輕氣盛,在朝地位不高,只會認死理,而不像楊廷和這樣主持大局之人,需要轉圜騰挪。

這也是為何後來楊慎的下場要比他爹慘很多的原因,雖然他學問高,但政治立場上卻死軸,幾乎到了不識時務的地步。

左順門事件他是發起者,最後皇帝不找他問罪找誰?

楊廷和長呼一口氣:「為父一切都是為大局著想,儒家注重仁孝,不能苛責陛下太多,其一心奉養生母,乃可成為天下仁義之表率,凡事都要師出有名。」

楊慎心有不甘,但被父親如此語重心長教訓後,只能低下頭聆聽教誨。

楊廷和道:「至於那些新科進士,仗義執言乃臣子本分,若是陛下因此而容不得他們,那陛下有何面目自稱仁君?自古以來明君者,當不以好惡取士。哦對了,那個朱浩……」

楊慎道:「孩兒也想跟父親提一下朱浩,孩兒認為,此子或可當大用。」

「哦!?」

楊廷和滿腦子疑問,皺眉道,「先前你不是說他不知進退,猶如牆頭草?為何這才過去幾日,你對他便有如此改觀?便因他聽從於你,帶頭聯名?」

楊慎搖搖頭:「回父親的話,並非如此。孩兒只是設身處地以其角度思考問題……其為出自安陸之地的新科狀元,必然受到陛下關注,明哲保身並無過錯,且他在大是大非上並無偏私,是為兒所欣賞。」

「是嗎?」

楊廷和眉頭緊皺。

換作以往,他絕對不會接納朱浩這種夾縫求存的騎牆派,但現在卻不得慎重考慮。

楊慎道:「兒當年進翰林院,與他心態多有相似,他到現在都力求中立立場,實在難能可貴。還是父親您說,他作為錦衣衛朱家出身,已無可能投靠新皇,那為何不充分利用他的身份,為己所用?」

楊慎反過頭來教育老爹,是你說朱浩系朝廷用來監視興王府的錦衣衛朱家子弟,尤其朱家還參與謀害新皇兄長,現在你卻不相信他,算哪門子道理?

楊廷和點點頭。

以其老謀深算,自然會懷疑朱浩如此做是否別有用心,或許朱浩一開始就是想跟楊慎打共情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