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千年大計(求月票)(2 / 2)

錦衣狀元 天子 1546 字 2023-02-10

這種鐵軌板車,已在西山運煤中俱現。

朱浩將鐵軌的尺寸變成未來火車要用的尺寸,以此來制造配套的板車,加上人力……才幾天工夫,以現成的鐵軌,鋪成了一段三四百米長的鐵軌,再用這種板車進行上下的運煤作業。

山上往上下運,一路下坡,用力不大。

上坡時則煤炭已卸貨,人力相對輕省些……如此一來,從山上到山下的運煤工作變得輕松許多。

……

……

朱浩知道自己當官後,已難以兼顧科技強國的重任。

趁著現在楊廷和沒致仕,他找到機會親自到工坊、礦場和工地第一線勞作和實驗,這種事做一天就少一天,以後等他真的位居高位,怕只能以遠程監控的方式完成這些。

那時估計朝廷一天都離不開他。

現在楊廷和在朝,其實為朱浩節省了不少力氣,至少朱浩不用兼顧朝中的方方面面,現在的朝廷體系運轉自如,大事小情有楊廷和這樣富有經驗的老臣擔當,吏治勉強能做到上下清明。

但等楊廷和退下去……估計一批老臣也會跟著引退,那時上來的新人,有幾個能挑起大梁?

那時朝廷的決策權就不在楊廷和,而在他朱浩身上,就一個決策權就能讓朱浩焦頭爛額抽不開身。

所以朱浩趁著現在沒到他挑大梁的時候,把推進科技進步的事情盡快落實下來。

因為火車系統光是設計的工作量就無比巨大,開銷也很可觀,目前朱浩在沒有掌控大明府庫的情況下,光靠自己籌措經費,明顯不足。

第一步計劃,是把西山的煤用鐵軌和人力火車,運到京城和永平府。

第二步則是制造火車頭和車廂。

第三步是將西山的鐵軌往山西一線延伸,再在山西多開一些煤礦,把山西的煤礦運到京城來,再通過大運河往南送,再把漕糧和軍械等,通過火車運到山西……

第四步,才是架設更多的鐵軌,最好能以火車連通京城到揚州。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想在長江上架設橋梁,是不可能做到的。

眼下最大的難題,就是開山和架橋這兩種,尤其是從西山到山西這一段,要翻越太行山,雖然可以從北麓繞,但開山的工程量仍舊很大,加上一路上有不少河流……

設計路線,需要朱浩親自勘探。

不能以後世的鐵路路線來進行衡量,因為後世那是經過幾代人的路線改進,技術也成型,才能實現跨越,而朱浩則要以最簡單的方法,以最小的工程量……哪怕進

行一些繞路和迂回,也要把鐵軌一路鋪設過去。

……

……

朱浩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個月。

本來覺得時間還挺充裕,畢竟他到西山主要是負責設計,順帶做一下監工。

誰知過了一個月,到了正月下旬,朱浩才發現,時間真的不夠用。

最好能在西山停留個一年,再往西山和永平府兩地來回跑個幾趟,估計才能把一些設計最終落實……

就在朱浩對火車的事忙得焦頭爛額時,蔡昂給朱浩帶來了家鄉的來信,其中有一封正是吳承恩寫來的。

「……吳家小友聽說你的存在,很高興,說是要前來拜訪,卻因為備考院試,最終未能成行。」

蔡昂笑呵呵坐在石台上,跟朱浩說著。

經過這一個多月的「勞動改造」,蔡昂看上去比之前精神不少。

讀書人就是這樣,缺乏鍛煉,人看上去蠻正常的,身體卻跟不上。

一旦放下書本,投入到生產和勞動中,就算時間不長,也能看到精氣神方面的改變。

朱浩道:「那信……可否給我看看?」

蔡昂笑著把吳承恩的信遞上。

朱浩算是第一次看到歷史名家的筆跡,看上去,僅僅只能稱得上不錯,雖說吳承恩青年時期研習過書法,但朱浩畢竟平時見的是唐寅這種絕代名家。

再看吳承恩的……

難怪為何吳承恩只有一本書銘記史冊,書法始終無法登堂入室。

「不過等咱們返回京城,他開春院考也該結束了,到時會到京城來走一趟。我跟他說了,你很欣賞他,想幫他納個監生……但就算是監生,也要有生員功名不是?他不想做那普通的例監……此等事,僅僅是舉薦,就怕也沒什么門路。」

蔡昂其實挺好奇。

一個吳承恩,朱浩連見都沒見過,居然這么欣賞和器重?

還說要幫忙搞個監生。

可問題是……

監生是那么容易到手的嗎?

你想幫吳承恩捐個監生?吳家到底有點家底……而你朱浩為何要犧牲錢財,去幫一個素不相識之人?

即便蔡昂不想懷疑朱浩的動機,也好奇朱浩為何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