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一章 你決定他的去留(求月票)(1 / 2)

錦衣狀元 天子 1547 字 2023-03-11

唐寅要外調,不太可能是朱四或朱浩的意思,而是楊廷和的意見。

正式致仕前,一定要削弱皇帝的勢力,把明面上的帝師給調走再穩妥不過。

至於張璁上調中樞,並不在朱浩任何提議中,朱四也沒在朱浩面前提過,眼前來看更多是文官派系的一種猜測。

依附皇帝的新派官員中,張璁因提出大禮議而居首功,現在就算皇帝不提,別人也會覺得,只要楊廷和離朝,張璁必會被調回京城,至於當什么差事全是各方瞎猜。

「敬道,你跟張秉用是同年,對他可有了解?」余承勛問道。

朱浩點頭:「多少有些接觸,此人因為多次會試不第,好不容易考中進士後便急功近利,或正因如此,才在議大禮的事情上過於激進。」

「嗯。」

余承勛點頭,「那你以後可要防備他,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容人之量。你雖是他同年,卻只怕他不會在仕途上幫到你,反而會暗中找你的麻煩。」

余承勛似乎看透了官員的心思。

照理說,朱浩跟張璁是同年,如果張璁得勢,或會以年誼來提拔朱浩一手,但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說的是兩個不得志的同年進士或能互相扶持,而張璁卻不同,這個幸臣多年不得志,一朝得勢,行事必然出人意表。

朱浩是狀元不假,卻沒有新皇的背景,張璁多半會出手打壓……憑什么我只是個二甲進士,你卻是狀元?還那么年輕?

憑什么你在京城時得到楊廷和賞識,多番委以重任,而我卻要一直被外放?你不是有能耐嗎?我就要把你派到偏遠的地方,眼不見為凈。

人性之惡,在官場體現得尤為明顯。

即便現實是朱浩幫過張璁,朱浩也明白不能指望張璁「感恩圖報」官場中就沒有恩情一說,所謂的恩情更多時候是一種敷衍和對外展現關系的手段,等到受恩的人真正大權在握時,反戈一擊時可一點不會手軟。

「敬道,《武宗實錄》,你我都沒辦法親自修成了,說起來我們都為之做了不少事,成書那天,或許你我還有機會回京師,希望到時你我都能守住為官者那股銳氣……來來來,我敬你一杯。」

余承勛說得有些凄涼,聽他的口氣,更像是被發配。

其中的關節,就不是朱浩所能知曉的了,看來是楊廷和所做安排,至於余承勛是犯了錯失去楊廷和信任,還是說委派其到外地別有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

……

隨後是楊廷和第八次請辭。,

此時已是七月初。

距離歷史上楊廷和離朝的時間,只剩下六個月。

在朱浩相助下,楊廷和致仕的時機其實已經成熟,不用等楊廷和再一次請辭就可以安排其「榮歸故里「。

不過楊廷和得到正式致仕的批復前,朝中先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免。

先是羅欽順沒有如期到禮部履職尚書職務,因居喪守制,不得不半道歸鄉,隨後吏部左侍郎汪俊升遷禮部尚書,即刻上任。

刑部尚書林俊,則在其多次請辭後,加太子太保致仕,由左都御史金獻民為刑部尚書,也是即刻到任。

至於左都御史之職,則以總督漕運、淮揚巡撫的右都御史俞諫回部擔當,但此人赴京履新尚需時日。

兵部尚書彭澤,曾一度被認為會最早擼下尚書職務的楊廷和派系官員,卻稱病躲過一劫,皇帝特地准許留部調理身體,也允許其在康復前不參朝,其兵部尚書職位暫時得到保留,只是兵部內事務多由兩位侍郎擔當,連之前充任三邊總督的李鉞都回到京城,協助打理兵部事務。

一系列人事安排下來,看起來都是楊

廷和的人退下去後換上了同派系的人,但其實已令楊廷和對六部中除戶部和工部外的掌控逐漸軟弱無力。

因為楊廷和已是第八次請辭,這次嘉靖皇帝對於楊廷和請辭的奏疏又是留中不發,很多人覺得,楊廷和或許真的就要致仕了。

很多人已在做最壞的打算,就是楊廷和退下去後,以同派系的蔣冕為首輔,繼續推行楊廷和的政策,即收攏西北軍政,減少朝廷財政支出,擴大對江南等地稅賦征收,同時減少中原百姓負擔……

一系列舉措,其實也是一種安民手段,從富庶的地方多征收賦稅,對相對落後且容易遭災的地方加大賑濟力度,同時減少皇帝在興修宮殿上的開支,以文臣的權力限制皇權,讓西北軍民過一種不至於餓死,但也吃不飽的生活,如此方達到文官所推崇的仁治。

這天朱四出宮,到了思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