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 231 食鹽生意(2 / 2)

「……」

李氏於是也無話可說。秦氏的情況她多少也知道一些,連所有田產都給了女兒,以後她在侯府里大概就沒有私產了,如果不是實在無奈,何至於此。

如瑾比這位伯母更知道母親的艱難。她嫁進藍家這么多年,大半時間都沒有機會接觸庶務,靠著那點子月銀定例怎么能給女兒籌辦嫁妝。尋常的殷實人家在女兒很小時就開始准備妝奩了,可秦氏被婆婆和丈夫壓著多年,能動用的銀子太少。去年管家後才開始漸漸積蓄一些,可來京之後,很快就花完了。名下的田產還是她當年的陪嫁,也不是什么好地。

所以,秦氏要拿體己給女兒置辦家具的時候,如瑾極力阻攔了。

「伯母不是說缺了什么都給我添么,您看?」

氣氛有些沉重,如瑾笑著打趣李氏。

李氏苦笑:「我給你打床可以,你真能帶去王府么?」女孩子的嫁妝床由親戚給置辦,讓人知道了要活活把藍家笑話死。不是李氏舍不得銀子,而是這事不能行。

「有什么不能,您給打我就敢帶。」

「你啊。」

李氏也知道如瑾是在開玩笑,越發覺得這孩子可憐。不過,幸好,她今天是受了丈夫所托而來。

李氏朝外看了看,見丫鬟婆子們都在廊下站著,屋中只有她和如瑾兩個人,便將如瑾拉去了里間。門窗都開著,在這里說話只要聲音不高,就不會被旁人聽見,而且也能從門窗注意是否別人靠近。

「來,坐,伯母和你說件事。」李氏在靠牆的涼榻上坐了。

如瑾坐在榻邊錦凳上,笑說:「什么事還要避開人,莫非伯母要送金子給我,怕人知道了?」

「我正是來給你送金子的。」李氏笑眯眯。

如瑾微訝,李氏的神情可不像是在開玩笑。

李氏從袖中拿出一個帖子遞過來,如瑾納悶的接了,打開來看,見上頭寫著幾個同姓人名,並列著各人關系,乃是爺爺兒子孫子,另有官府批文行章,這是背面。翻過正面來看,最醒目處寫著某年某月某日於某處繳納倉糧多少,也有官批,蓋著紅印。

「這……」

李氏笑道:「你沒見過這東西吧?」

如瑾將手中泛黃的紙又翻來覆去看了一遍,問,「這是倉鈔?」

「你竟認識這個!你家沒有做過食鹽生意吧?」這回是李氏詫異了。

如瑾搖頭:「自然沒有,我家若是經營著鹽,我的嫁妝也不會這么少了。是猜的。」

自來民間商戶買賣食鹽,要去官府那里辦鹽引,不然就是販私鹽的重罪。太祖年間邊地一直在用兵,所以修改了鹽引制度,要商戶們去給邊地繳納糧食,繳多少就換多少倉鈔,再用倉鈔兌換鹽引,拿著鹽引去鹽場支鹽。

於是原本的食鹽買賣環節中,就多出了倉鈔換鹽引這一項。

藍家沒有插足過這個生意,因此如瑾從來沒見過倉鈔,不過看見上頭寫得那么詳細也能猜出來了。

只是她不太懂,為什么倉鈔上會寫家譜。

李氏失笑:「這不是家譜,是拿倉鈔的人。爺爺沒了,轉給兒子,兒子沒了再轉給孫子,官府為了怕別人冒認冒領,就在倉鈔上標明這一家的傳承。」

如瑾更不懂了,這么個東西還能當傳家寶似的一輩傳一輩,怎么不早點換成鹽引去領鹽呢。她不是商人,可也明白做生意不能一味攢錢,要把銀子都用起來才能賺的更多,幾代人拿著倉鈔傳來傳去到底是為什么,早點變現不好么。

看這倉鈔上的官府簽文,年號還是太祖的,離現在足有**十年了,當時要是兌成鹽引賺了錢,再投到別的生意上,到現在不知道要賺多少呢。

李氏道:「你這丫頭,還知道這個道理。不過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倉鈔能變成銀子是不假,可也得換成鹽引才行。若是鹽運司不給你換,你去哪里變銀子?」

如瑾震驚的看著手上的倉鈔。

李氏就說:「所以,我說來給你送金子,就是憑這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