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 262 連升三級(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重生之深宮嫡女最新章節!

如瑾微愣。

她第一次聽見這樣的論調。

青天老爺,巡查御史,查抄貪官的皇帝……歷來戲文話本都是這么講的。若有當官的昧著良心搜刮民財,高坐金鑾殿上的皇帝除非不知道,若知道,肯定要問罪查辦,若是那高官重臣無法無天皇帝卻不管,那么皇帝定是昏君——歷來,誰不是這么認為的?

可長平王竟說他的父皇,默認默許貪墨之事?即便對皇帝有切齒之恨,可如瑾仍然不得不說,當今是位勤政的天子,也並不糊塗。這樣一位皇帝,會對臣下的貪污睜眼閉眼么……

轉瞬間,她仔細想了想,的確,是有可能的。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為君御下之道吧。

「那么,既然如此,這次怎么又查了呢?」她問。

「自然是因為數目大了些,造成的後果又惡劣。」長平王涼涼一笑,「六哥辦事多認真啊,又是眼里不揉沙子的剛正耿直,發現劣跡立刻一查到底,效率齊高地牽出整整一條線的螞蚱來,這種事,父皇怎么能不震怒。」

倒也是,許你貪是一回事,貪的多少,挑什么時機貪,你也得把握好了才行,不要打我的臉。何況當今又不是昏聵之輩,到底還是有治國之心的,他發了銀子給災民,中途被人截了,能不惱火么。

「可這事……和太子有什么關系。」如瑾想起長平王剛才說的太子差點丟了儲君位,「難道太子也伸手了不成?」

「本王的賢妻真聰明。」長平王誇獎一句。

如瑾皺眉,太子的手未免太長了,儲君之重,以後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貪圖這些錢財做什么。「他要銀子有用嗎?」

「養幕僚,養死士,培養心腹大臣,拉攏黨徒,哪樣不需要銀子了?」

原來如此。

如瑾覺得自己對這些事還是太無知了。她熟悉內宅,熟悉深宮,熟悉女人間的爭斗,可對外頭,的確只了解皮毛而已。

繼而想到長平王要爭儲,是不是也需要許多銀子呢?「王爺,那您……」

「放心,我才不傻。銀子是要緊,可也得看怎么搞法。」沒等她說完長平王就給了答案。

如瑾決定不問下去了,既然他心里有數,追問詳細也沒用,反正她又幫不上。

她只關心一件,「太子殿下的事,皇上召您入宮干什么?」

「呵呵,這次上本的御史里,有個是我當年一個乳母的侄子。」

「王爺參與了?還是……皇上以為您參與了?」這兩樣,有本質的不同。

「父皇只是稍微有疑心,叫我去了,聽我澄清。」

「他信嗎?」如瑾知道皇帝其實是個疑心病相當重的人。

不過長平王卻說,「信不信什么要緊,他叫我去,原也不只為了聽我自辯。咱勤奮了好些天,累也不是白受的。」

如瑾直到幾天之後才慢慢體會出他這話的意思。

這幾天里頭,太子伸手賑災銀的事在京里鬧得沸沸揚揚,先是以淮南道幾個御史牽頭的奏折為引,而後朝中言官大沸,上書如同雪片一樣飛到了皇帝案頭,譴責的,義憤的,分析此案原委的,深入揭舉涉案官員以往**事的,更有細數太子歷年過失的,將其失德之事有的沒的全都抖落出來,到了後來,將太子妃和慶貴妃娘家也拉進來一起褒貶指摘。

其勢之盛,其力度之強,速度之快,蓋過近年來任何一件事,想讓人不懷疑背後有人推動也難。

太子那邊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就有為太子說話的人站出來駁斥,上書鳴冤,以內閣首輔貝成泰為首。然而如果說參劾太子的上書是大江大河,那么為太子說話的,就只是一盆水而已。兩邊完全不對等。

這種情況很快從朝堂波及到民間,在皇上和閣臣們還沒有將此事做定性定論,案情也並沒有水落石出的時候,京中讀書人圈子里已經在熱議此事,更有上千人集結在一起,到皇宮外圍堵上朝的大臣,寫血書請願,請求徹查嚴辦,給水深火熱之中的大燕災民做一個交待。

而文人中也有太子的擁躉,大輿論下,一小撮人在茶樓會館高談大言,說這整件事都是一個陰謀,是有人要惡意抹黑中傷儲君,不然為什么案情還沒有查清,輿論就塵囂日上,且都對太子不利呢?

矛頭直指正在江北坐鎮徹查此案的永安王。

這種陰謀論自然起了一點效果,但更多的,是惹來其他讀書人更大的義憤填膺。文人聚集的場所因此屢屢發生沖突,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風度也在國家大義面前瓦解,一言不合頭破血流的事情每日都有那么幾起,弄得京兆府衙門的低等循街吏卒們焦頭爛額,非常惱火。

在這樣的情勢下,朝上的第一要務自然從賑災變成了查辦貪污案。每天的早朝時間越來越長,下了朝,皇帝還時常召相關臣子入內奏對。

而這期間,長平王一直被叫到跟前旁聽。

於是如瑾明白了,在太子和永安王兩邊都有可能不干凈的情況下,余下來的唯一一個成年皇子撿了漏,終於進入了皇帝視線。

而長平王連日來摒棄歌舞,一概往日本色,用心苦讀的行為,不管是不是做戲成分過多,總算是一種交待,讓世人知道,這個年久不爭氣的皇子總算懸崖勒馬了,還有得救。既然有的救,那么讓他旁聽一下議事,也是該當的。

有個言官不知道是天生不開眼,還是受了什么人的指使,上折子說長平王雖然痛改前非,但畢竟沒有積累,該先去跟著鴻儒進學,以後再視情況慢慢入閣旁聽。折子遞到皇帝手里,皇帝紅筆圈出了其中一個少寫了一點的字,批道:依你所言,你先去學寫字,學成之後再來上折。

於是通政司再不接這人的折子了,要直到皇帝認為此人學成了才接。但皇帝那么忙,朝臣那么多,他怎會有空去關注一個言官的字是不是學好了,也就是說,此人這輩子,恐怕再也沒有上書的機會了。對言官來說,這就是完全扼殺了他的前途——而其實,他那個少寫了一點的字,不過是草書寫慣了,寫奏折時無意間微露了一點草體而已,並非錯字。

此事一出,朝臣們全然明白了皇帝的態度。於是有天議事時,首輔貝成泰還破天荒的問了問旁聽的長平王的意思。

「這份折子所言,七王爺覺得如何?」

他指的是有人參劾永安王鎮壓災民暴—動做得不妥,失了從先帝起就開始提倡的仁愛。這自然是給太子開脫的那一派。

長平王說:「本王不宜置喙,不過因勢利導是對的,雷霆手段也並非一無是處,六哥這么做想必有他的道理,等他回來閣老當面問清不遲。」

皇帝看看他。

貝成泰又問:「那么這份折子呢?」

是指摘太子的,上頭竟然寫了「屍位素餐」這種言辭,就差沒鼓動廢掉儲君了。

長平王說:「太子殿下多年來勤勤懇懇,大家都看在眼里,這言辭過激了。這次的事還未水落石出,給殿下定罪未免為時過早,如果事後證明是那些貪官污蔑他,豈不冤枉。」

貝成泰追問:「七王爺也覺得殿下是被冤枉的?」

「本王覺得三哥不是這種人。當然,一切都要看查辦的最後結果。」

皇帝打斷了二人對話,拿起另一份折子,說起別事。

之後,有次閑談時長平王偶然說起廷上這段事,如瑾問他為什么要給太子說話,他道:「其實在言官文人們鬧起來之前,就是我被傳進勤政殿一天的那次,事情早就已經查清了,父皇案頭擺著的是吏部刑部大理寺聯手查出來的結果。」

如瑾頓悟。

他那次回來說的是——太子險些丟了儲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