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凡事都要靠自己(2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1860 字 2022-09-13

鄴城和安陽一帶最早是殷商故都。三家分晉,魏文侯建都於鄴。此後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建都於鄴。至此,鄴城規模浩大,足以與當時的長安比肩,在山東人的心目中它成了中土的核心和先進文化的象征。

北周末,先帝以大丞相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會同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舉兵叛亂。尉遲迥兵敗而死,先帝下令焚毀了鄴城,徹底摧毀了山東人的「精神」象征。自此安陽城代替了鄴城的部分地位和功能,而河北人卻無法忘卻鄴城,在原址上重建了城池,不過歷史已經翻過了一頁,鄴城已經成為山東人的記憶和永遠的痛,今日的鄴城再不復當年的偉大。

李玄道與李守素交談了一番後,他的心情就如今日的鄴城,充滿了錐心的痛疼和刻骨的恥辱。

河北人背叛了當初的約定,趙郡李氏背棄了當初的承諾,原因無他,就是因為西北人的突然出現改變了河北局勢。而從隴西李氏傳來的消息更為可怕,皇帝和裴世矩早已謀劃好了一切,證據則是一個來自西北蠻荒之地的突倫川戍卒伽藍。

楊玄感必敗無疑,河北人當然不會給他陪葬,所以,形勢就顛覆了。

「如果你不想連累家族,不想連累齊王,那就順勢脫離黎陽,回趙郡好生休養。」李守素勸道,「當然,你也可以留在這里。」旋即李守素說到了劉炫、魏德深、魏征、傅奕、蓋文懿,還有從西北悄然歸來的薛德音,一大群文翰大儒、河北名士,都在這里,都集中在獨孤震這桿大旗下,准備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圍獵」行動。

李玄道沒有選擇,只能留下。

正當王仲伯在靈寶山苦等李玄道之際,魏征和蘇邕、蘇定方父子帶著三四百鄉勇火速趕到了安陽城。

幾乎在同一時間,當柴紹帶著集結於鄴城的五六百鄉勇連夜趕赴安陽城的時候,盤駐在韓陵山的太行賊撤離了,沿著漳水河兩岸向莽莽大山而去。

水陸兩道暢通無阻,黎陽軍隊再無理由進入魏郡。

也在這天深夜,楊玄感的密信送達王仲伯之手。

蒲山公李密與修武公楊玄挺抵達黎陽。這兩位兵變的主要策劃者及時趕到,大大加快了兵變的推進速度。

李密獻計三策。上策北上打薊燕,把皇帝和遠征軍阻絕於遼東,擒賊先擒王,一勞永逸。中策打關西,搶占長安,以關隴為根基爭霸天下,徐圖緩進。下策打東都,以河洛為根基征戰中原,此策豪賭大於理性,困難和機遇並存,一步天堂一步地獄。

楊玄感反對北上。攻打薊燕,不但千里迢迢,長途跋涉,更有遭受遠征軍和東都留守軍南北夾擊之危。另外河北人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北上危機四伏,此策不可取。

中策和下策實際上可以合二為一。先打東都,就此把關西的軍隊吸引出來,假如形勢不妙,則間道直奔關西,如此則萬無一失。

李密堅持北上,一旦形勢不妙,則急速翻越太行山進入太原,征戰於代、晉。代、晉地理位置好,高屋建瓴,可以對關西、中原和河北三地形成威脅。歷代爭霸天下者,以代、晉崛起而成功者為最多。近代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六鎮大起義,代北武川系崛起於代、晉,而他們直接決定了百年來中土的命運。

此刻不論是楊玄感還是李密,都沒有把兵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西面的元弘嗣和東面的李子雄身上,因為東西兩路人馬距離中原太遠了,中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故,所以只能把他們做為牽制兵力,兵變的主力還是黎陽。

黎陽的兵力有限,能否拿下東都不是靠軍隊,而是靠內應,但內應能否順利打開城門?從種種不利因素來分析和判斷,李密的北上之策的確是上策,它可以確保兵變策劃者始終掌控局勢發展的主動權。

楊玄感為此舉棋不定,征詢王仲伯的意見。王仲伯少年從軍,戎馬倥傯,久經沙場,有著豐富的征戰經驗。他和李密的策略一致,他根本不相信東都里的人,更不相信山東人。當年尉遲迥擁有相當的實力,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況且還有巴蜀和荊襄兩地的支持,但正是因為關隴貴族內部的背叛,還有山東人的背叛,尉遲迥才兵敗如山倒,幾十萬軍隊竟然在兩個月內就分崩離析了。

造反這種事,不僅要靠實力,要靠正確的策略,還要牢牢掌控自己的命運,絕不能讓別人卡住了自己的咽喉。

王仲伯急書楊玄感,力舉北上,並願承擔先鋒之責,拿下魏郡,邁出北上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