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一擊斃命(2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1836 字 2022-09-13

趙郡李氏對楊玄感的決策做了非常謹慎的表態。謹慎歸謹慎,必要的矜持很正常,關鍵在於認可的態度。只要認可,能接受,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元寶藏與李密的父親李寬曾並肩征戰於沙場,袍澤情深,是以與李密的關系向來親近。對於李密的出現,元寶藏初始有些吃驚,因為李氏是關隴貴族中的大世家之一,又是皇親國戚,李長雅和李丹更是留守西京的重臣,李氏其他子弟也大多在中央和大郡出任要職,可謂權勢傾天,在實力上既不遜色於獨孤氏,也完全可以與元氏相比肩。如此一個在當前可以基本上掌控西京局勢的強悍世家,假如與楊玄感聯手背叛當今皇帝,東西呼應,則帝國政局必然會爆發傾覆性的改變,皇帝扭轉局勢反敗為勝的可能性大大減少。

李氏是否參與了政變?李長雅的夫人是皇帝的妹妹襄國公主,而襄國公主因為皇帝在爭奪皇統的過程中和繼位之後,對自家兄弟姊妹「痛下殺手」,導致兄妹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傳聞兄妹兩人雖然沒有反目成仇,但基本上形同陌路。不相往來。另外,李弼的次子李輝,娶的是宇文泰的長女義安長公主,此房因此繼嗣,隨著楊氏篡奪了宇文氏的國祚,李氏的嫡嗣一脈受到連累。飽受壓制。李密的祖父李耀本是李弼的嫡長子,此房雖然失去了繼嗣權。但在宇文氏的「特殊」照顧下,享盡恩寵,不過此房在新王朝中卻陷入皇統之爭,以「**」的身份慘遭打擊。

綜合以上諸點,元寶藏有理由相信。李氏可能參與了這場兵變,而在與李密的交談過程中,李密也隱晦地給予了這方面的暗示。元寶藏經過慎重考慮,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冷眼旁觀。雖然武陽郡毗鄰汲郡,貴鄉城距離黎陽也不過三百余里。必然要被風暴所卷,但形勢過於復雜,博弈雙方陣營犬牙交錯,勝負其實不在於實力高低而在於妥協大小。目前情況下。做出任何決策都有身死族滅的風險,而像元寶藏這樣無論在家族還是在官場都不是處在頂尖決策層的權貴,唯一的選擇只能是「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有前車之鑒的。同樣的例子就是先帝受禪之前,尉遲迥、司馬消難和王謙同時舉兵發難,聲勢浩大,結果兩個月內徹底敗北,原因無他,不是實力不夠。而是與各貴族集團的妥協太少。因為敗得太快,很多貴族還沒有做出選擇。風暴就結束了,結果因此受益。

元寶藏態度上的「微妙」變化。給了李密信心。

此行最難的就是說服獨孤震,即便不能說服獨孤震與楊玄感聯手,最起碼也要讓獨孤震像元寶藏一樣在心理上產生「微妙」變化,在決策上保持更長時間的「中立」,其實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從而給楊玄感以更大的空間和時間在東都和西京兩個戰場上進行博弈,以最大程度的妥協來贏得更多貴族集團的支持。

獨孤震在獲知楊玄感的決策,聆聽了楊玄感在皇統選擇上的理由之後,悲郁的心情有所緩解,不過,這一決策,實際上大大增加了楊玄感攻占東都的難度,給兵變的未來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霾。

獨孤震還是那句話,「西北人是個麻煩,盡快把西北人解決了。」

西北人肯定是個麻煩。

皇帝和裴世矩讓西北人到黎陽,目的很明顯,盡可能阻止和延緩風暴,但這一目標顯然過高,西北人做不到,最現實的目標就是在風暴掀起之後,竭盡所能在風暴中「掙扎」,繼而阻止和延緩更多的貴族勢力被卷進風暴,給楊玄感攻占東都設置更多障礙,同時也給皇帝和裴世矩回師平叛贏得更多的時間和主動。

舉旗之後,楊玄感渡河南下攻打東都,做為舉旗之地的黎陽,做為與河北世家權貴保持緊密聯系的重鎮,做為與山東貴族集團進行利益妥協的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要害之地,必須守住,假如此地遭到西北人的猛烈攻擊,甚至在某些只顧自己狹隘私利的義軍首領的幫助下攻克了黎陽,那么必將對整個大局產生難以估量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

李密因此再入禁軍軍營,他代表楊玄感邀請伽藍和禁軍龍衛馬上趕赴黎陽,一則治書侍御史游元和巡察使團在黎陽,而禁軍龍衛負有護衛之責;二則太行賊剛剛在靈泉山擊敗了衛府軍,偏偏此刻河北飢民又如潮水一般涌向黎陽倉就食,雖然楊玄感已經公開承諾開倉放糧,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緊張局勢,但黎陽局勢危機四伏卻是不爭的事實。更重要的是,當初正是伽藍在平原郡的安德城外振臂一呼,河北飢民才追隨他趕赴黎陽倉就食,現在河北飢民都去黎陽了,你這個聲名赫赫的「發起者」怎能不去?假如你不去,楊玄感以此為理由拖延開倉放糧的時間,讓更多的飢民餓死,讓幾十萬飢民憤怒,你豈不身敗名裂?還有,黎陽局勢緊張,游元和巡察使團的安全至關重要,黎陽倉的安全更重要,至於永濟渠水道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而你和實力強悍的禁軍龍衛卻視而不見,袖手旁觀,請問你對帝國和皇帝的忠誠在哪?其三,西土諸國的進貢使團即將抵達黎陽,而禁軍龍衛此趟的首要使命就是保護西土的進貢使團北上遼東,去行宮覲見皇帝。請問,你不去保護他們,誰去保護?

李密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一擊斃命,此刻黎陽即便是龍潭虎穴,伽藍和西北人也不得不去了。西北人突然間徹底陷入被動,只能在風暴中無助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