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四章 自尋死路(1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1854 字 2022-09-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大隋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第兩百一十四章自尋死路

崔氏不可能放棄楊侗,即便放棄楊侗,崔氏所中意的對象是秦王楊浩,而不是以關中本土貴族為靠山的代王楊侑。

從皇帝的安排來看,由越王楊侗鎮戍東都,不是對越王楊侗的器重,而是對代王楊侑的壓制,繼而以此為手段,遏制代王背後的關中保守貴族勢力。

楊侗目前的處境,就如當年的秦王楊俊,屬於純粹的政治犧牲品。他距離儲君的位置實際上遙不可及,功勞越大,死得越快。既然如此,崔氏何必重蹈覆轍,再做無用之功?

從繼承順序來看,齊王楊暕(jian)和他的弟弟趙王楊杲排在前面,兩者都合乎繼承禮法。燕王楊倓(tan)和代王楊侑排在後面,但代王楊侑合乎繼承禮法,而庶出的燕王楊倓之所以有繼嗣可能,卻是因為得到皇帝的喜愛。也就是說,代王楊侑也是皇統之爭的犧牲品,此次皇帝命他留守西京,其中就隱含了「打擊」之意。很簡單,西京若遲遲不援,責任由楊侑承擔;出關支援但打敗了,責任還是楊侑的;假如打贏了,建立了功勛,威脅到了其他繼嗣者的利益,代王楊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韋氏不得不全力以赴,不得不與各方勢力進行妥協,但韋氏的優勢很明顯,以韋氏為首的關中本土貴族集團在皇統上有兩個選擇,一是齊王楊暕,二是代王楊侑,兩者都合乎繼承禮法,都具備先天優勢,更重要的是,關中本土貴族做為關隴貴族集團的中堅力量,其實力非常龐大,與其合作肯定是利大於弊。

從裴弘策的保守的政治立場出發,從其所屬的關隴貴族集團的整體利益出發,從代王楊侑和越王楊侗的未來發展前景來推衍,裴弘策當然更傾向於支持代王楊侑,但從裴世矩的所作所為來看,似乎越王楊侗的前景更好,而目前能了解裴世矩真實想法的只有伽藍,所以裴弘策必須與伽藍深入討論一次。

伽藍頓時心生不祥之感,毫不猶豫地提出警告。

「第一次東征,陛下不過讓中樞大臣留守兩京,而二次東征卻一反常態,不但有中樞大臣留守,還讓越王、代王分鎮兩京,這背後的用意難道不值得思量?」

裴弘策輕輕搖手,不以為然,「不論是越王還是代王,距離儲君的位置都很遠,畢竟他們是皇孫,而不是皇子。」

「明公,正因為如此,此事才應該慎重,萬萬不要陷入其中,因為它只會給明公帶來噩運,沒有任何益處。」

裴弘策搖頭,「伽藍,你也知道,薊燕大軍和東萊水師一旦進入東都戰場,局勢就會改變,不僅僅對楊玄感及其同黨不利,對越王和某等也同樣不利,一旦開始清算,主導殺戮的必是裴蘊、衛文升、樊子蓋之流,到了那時,局勢就會失控,殺戮就會累及無辜。」裴弘策長嘆,「漢王之亂,多少無辜之士悲慘而死,你可曾知道?」

裴弘策和韋津、李丹已經達成共識,不惜代價也要保全關隴保守貴族勢力,所以,裴弘策沒有選擇。

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河內司馬氏……等等,眾多山東世家貴族都是保守勢力,這場風暴之後,這些保守勢力也會受到打擊,尤其崔氏更是首當其沖,跑都跑不掉。正因為關隴保守勢力和山東保守勢力都是風暴的受害者,所以才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裴弘策、韋津和李丹才有把握脅迫他們簽訂城下之盟。

伽藍深感疲倦,不是因為殘酷的戰斗,而是因為紛繁復雜的利益糾葛,如果不是他的記憶深處隱藏著對歷史走向的預知,他早已迷失在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的利益爭奪中,然而,雖然他因此具備了政治上的某些特有的「天賦」,具備了在歷史長河中劈波斬浪的能力,卻身陷一個又一個激流漩渦之中,隨時都有滅頂之災。

裴弘策始終代表著關隴貴族集團的保守勢力。在東都危難之刻,他迫於形勢,不得不與崔氏聯手抗衡以樊子蓋為首的改革派,繼而達到了分裂山東人的目的,並成功幫助以楊恭仁為首的東都保守貴族牢牢掌控了主導權。如今,他再次迫於形勢,不得不與韋氏聯手,試圖以平叛之功來最大程度地保全關隴貴族集團的保守勢力,避免關隴人在這場風暴中死傷慘重。

但是,困難就在這里。若想以弱勝強,若想在薊燕大軍和東萊水師趕到東都戰場之前擊敗楊玄感,就必須聯手西京大軍,必須贏得山東人的幫助,而若想聯手西京大軍,就必須向關中本土貴族妥協,同理,若想贏得山東人的幫助,就必須向山東貴族妥協。

這是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楊玄感處理不了,裴弘策同樣處理不了。楊玄感的錯誤選擇導致了錯誤結果,裴弘策的錯誤選擇將會導致何種結果?是否有正確的選擇?根本不存在正確的選擇,除非關隴人和山東人握手言和,但關隴人和山東人各有自己的利益,怎么可能握手言和?

伽藍也沒有選擇余地,他是裴世矩的親信,是皇帝欽點的驍果銳士,他的身上深深烙刻著改革派的印記。崔氏、司馬氏、獨孤氏、楊氏、李氏之所以與其親近,都是因為他是各方勢力與裴世矩之間的「橋梁」,他們試圖通過這個「橋梁」與裴世矩建立某種關系,一種可以在這場風暴中互相利用、各得其利的關系。未來這個「橋梁」可能成長為裴世矩乃至皇帝的股肱,此刻與其保持良好的關系,對雙方都是有利無害。

伽藍含蓄拒絕了裴弘策,從他的立場出發,他不能背叛裴世矩,不能背叛皇帝,不能再假借裴世矩的名義向山東人施壓,甚至,他還要想方設法阻止關隴保守勢力和山東保守勢力的暫時結盟。

原因很簡單,一旦雙方聯手,保守勢力大增,必能對楊玄感及其同黨施加影響力。楊玄感等主謀是沒有退路了,但追隨他的那些地方官員和中下級軍官還是有退路的,還是有理由為自己脫罪甚至戴罪立功的,如此一來,楊玄感的軍心大亂,裴弘策和韋津就能尋到機會以弱勝強。一旦平叛大功給保守勢力拿到了,那么風暴過後的清算就不是由皇帝和改革派主導了,保守勢力完全有能力以自己強勁的優勢與他們抗衡到底。

到了那一刻,伽藍的罪責就嚴重了,保守勢力為了反擊改革派,必定把反擊之火從伽藍的身上引到裴世矩的身上,而這把火必定會燒毀伽藍,裴世矩恐怕也難辭其咎,無法獨善其身。

裴弘策似乎料到伽藍會拒絕,撫須而笑,目露告誡之意。你可以不參與,但你不能背叛我,不能在我背後下刀子。實際上,他找伽藍深談的目的就在如此,只有談明白了,把相關利害說清楚了,伽藍就會做出正確選擇,才不會背叛他。

伽藍無奈,鄭重做出承諾。

回到營帳,傅端毅、薛德音、西行等人圍上來,詢問軍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