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彷徨(2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1743 字 2022-09-13

雲定興長吁短嘆,彷徨無策。帳下一眾將官更不敢亂插觜,亂拿主意,此刻可謂是攻也不行,不攻更不行,根本就沒辦法做出決策。

就在這天入暮時份,雲定興突然接到一個消息,駐守樓煩關的馬邑太守王恭仁遣信使趕到了崞山。

雲定興又是大吃一驚。難道樓煩關守不住了?失陷了?他急忙下令召見。

王恭仁本以為樓煩關會遭到北虜軍隊的前後夾擊,但出乎他的意外。第二天天一亮卻看見那支從崞山而來的北虜軍隊急速撤離了。他據此判斷,帝國援軍已經到了崞山戰場,所以他當即派出了信使,日夜兼程趕往崞山。

王仁恭為了安全,讓信使傳以口訊。信使向雲定興詳細告知了這些時日王恭仁對桑干、句注一線所發動的攻勢,並把王仁恭對當前南北戰局的分析和判斷做了詳述。

王仁恭認為,東北道副大使、武賁郎將伽藍和他的燕北軍,已經殺進了代北戰場。占據了白狼塞,並成功切斷了北虜前後兩支大軍之間的聯系。其直接證據是,在武牙郎將張倫攻占桑干鎮後,善陽方向的北虜軍隊並沒有傾巢而出,也沒有在第一時間以絕對優勢奪回桑干鎮,而桑干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由此可以推斷之前離開善陽城北上的北虜軍隊,肯定是去攻打白狼塞了。並且被拖在了白狼塞下。

王仁恭據此做出判斷,皇帝北上雁門,乃是引誘北虜主力大軍南下的「誘餌」,而皇帝被北虜大軍包圍於雁門城,則是一個陷阱,目的是拖住北虜主力大軍。幫助伽藍和他的燕北軍攻占白狼塞,繼而完成對北虜主力大軍的包圍。王仁恭斷定,帝國援軍趕到雁門之日,也就是北虜主力大軍後撤之時,而雙方最後的決戰戰場必定在白狼塞。

王仁恭為此懇請援軍官長。馬上派遣一支主力軍隊趕赴樓煩關,會同代北軍再一次向桑干、句注一線發動攻擊。繼而迫使北虜主力大軍盡快撤離雁門,以解雁門之危,拯救皇帝於危難之時,並在北虜主力大軍撤離後,第一時間尾隨攻擊,配合燕北軍重創北虜於白狼塞下。

王仁恭乃帝國軍中的名將,與薛世雄、趙才、李景、周法尚等齊名於當代,其為人質朴正直,剛毅謹慎,其功勛更是卓著,可惜他是楊素的老部下,而他的侄子王仲伯又參加了楊玄感的叛亂,因此受累免官。不過第三次東征之前,考慮到北疆鎮戍的困難,皇帝又把他請了出來,出任馬邑太守一職,委其以重任。如此謀略出眾戰功赫赫的軍中宿將,雲定興自問是拍馬都追不上,撇開彼此所屬政治派系之間的矛盾不提,單從軍事上來說,雲定興絕對相信王仁恭對當前戰局的分析和判斷。

既然燕北軍已經在代北戰場展開了攻擊,並且切斷了北虜前後兩支大軍之間的聯系,那么可以肯定,北虜主力肯定在近期內要撤離雁門。正如王仁恭所說,只要帝國援軍向北虜展開攻擊,充分展示自己攻擊之決心,持續向北虜施加壓力,則北虜必然會盡快撤離。

雲定興對當前戰局總算有了一個准確而清晰的認識,他斷然做出決策,二十八日,集結全部力量,向崞山戰場的北虜軍隊展開反攻,並相機向崞城攻擊前進。

至於王仁恭提出來的要求,雲定興根本不予考慮。他兵力有限,還要竭盡全力向雁門工攻擊前進,哪有余力支援王仁恭?不過他還是安慰了王仁恭,把東都來的消息據實相告,請他堅守樓煩關,耐心等待援軍,只要再堅持半個月,則戰局必然逆轉。

八月二十八日深夜,雁門戰場。

俟利弗設阿史那咄栗派遣的信使運氣非常好,一路暢通無阻的趕到了雁門前線,向始畢可汗和莫賀咄設詳細稟報了白狼塞軍情。

北虜大軍在白狼塞下連遭重創,阿史那咄栗和康鞘利先後戰敗並損失慘重,這迫使兩位統帥不得不調集更多的軍隊攻打白狼塞,由此導致危機加重,而這一危機不僅僅單指南北決戰,還包括大漠牙帳。假若始畢可汗和北虜大軍大敗而歸,大漠上的政治形勢必然不利於始畢可汗,而牙帳內激烈的矛盾在始畢可汗的權威和實力急劇下降後隨時都會爆發。

阿史那咄栗勸諫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見好就收,趕快撤離吧,現在撤回大漠,最起碼還能滿載而歸,還能享受勝利所帶來的榮耀,還能鞏固大漠諸虜大聯盟和牙帳政治局勢的穩定。

始畢可汗和莫賀咄設堅決不願吐出嘴里的「獵物」,他們回復阿史那咄栗,雁門即將攻克,勝利即將到手,我們即將創造新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