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朕只要三千人(2 / 2)

看著這些海選晉級的兩萬余官兵們參差不齊、七倒八歪的樣子,朱由校沒辦法拿他們跟前世的共和國閱兵時的軍隊相比,甚至連他以前大學軍訓時的學生們都比這些京畿衛戍部隊站得整齊。

為了能讓自己的嫡系成為最精悍的軍隊,朱由校必須實行精兵政策,兵不在多而在精,他要做減法,而不是像崇禎帝一樣到處派大臣募兵招兵。

那樣不但徒耗錢糧,還因此增加了無數擁兵自重的軍閥,甚至這些軍閥後來成為幫助滿清屠殺同胞的先鋒軍。

吳三桂、左良玉等就是鮮明的例子。

「年齡在十八歲以下,四十五歲以上者出列!」

朱由校一聲令下,下面的官兵們面面相覷的看了一會兒,然後有人自覺的站了出來,有的人還在傻乎乎的問陛下剛才在說什么。

這時候,盧象升忙命令自己身邊的親軍傳達朱由校的詔令,並按照花名冊將一些反應遲鈍的官兵拉了出來。

直花了半個時辰,才算是把不合符年齡要求的士兵清了出來。

朱由校不由得苦笑了笑,照這個效率,也難怪多年後的李自成能輕易攻破京城。

這些年齡或太小或太大的官兵,朱由校沒打算在留,直接命令王承恩從內帑里拿銀子給這些官兵按品級和資歷發放從百兩到十兩不等的遣散銀。

這些官兵里大多也都是家里有些資產的權貴親戚,朱由校也不用擔心他們離開軍營後會餓死,會造反,更何況有了遣散銀,除非是太懶,也能在這筆遣散銀用光之前找到某個謀生職位。

受損最大的自然是那些本來可以吃空餉發財的勛戚武官們,但他們除了抱怨也沒辦法對朱由校怎么樣。

他們若是想造反否認朱由校是一國之君,那就是否認他們自己是大明的特權階層。

無可奈何之下,就是數千在京營混日子的官兵被朱由校踢了出去。

剩下來的將近一萬五千余人的京營官兵雖然仍有不少是吊兒郎當,沒半點軍人風范,但好在都還年輕,朱由校有的是辦法折磨他們。

當然如果朱由校此刻問一句,誰願意自動離開京營不必受他折磨的話,只怕里面很大一部分的勛戚子弟都會自願離開,不用朱由校勸。

原因很簡單,他們回去後依舊是少爺公子,沒必要在這里受苦吃累。

但朱由校是皇上,即便是紈絝子弟也不敢忤逆君王,只要朱由校不開口,這些人也別想主動離開。

朱由校也沒打算讓他們主動離開,雖然在土木堡之後,這些勛戚被文官一直壓制著,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人這些人與自己的朱氏王朝是同一個利益集團,也只有他們才會成為自己的嫡系。

如今文官勢力依舊在政治與文化甚至是經濟上占據優勢,自己也就只能發展以武人為代表的勛貴集團重新掌控在軍事上的優勢。

只有制衡,自己的皇位才會穩固,大明的江山才會長治久安。

當然為了不引起文官集團的注意,朱由校也就只能讓本來就在軍事上表現卓著的盧象升做京營提督。

「爾等以為朕會將你們都留在京營嗎,那你們就都錯了,如今大明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朕沒有那么多銀子養你們這群廢物!朕只打算留下無五千人,如果你們真的太菜的話,朕或許只能要三千人留在軍營!」

朱由校說著就張開了三根手指,並指了指前方的一道山巒,對盧象升道:「看見前面那道山了嗎,帶著他們給朕跑到山頂上去,你的家丁也全部打入進去,朕從今往後不希望任何一個帶兵大臣私養親兵家丁,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