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明清百姓對於戰爭的不同感受 (第八更)(2 / 2)

大明之崇禎大帝 檀芸 1089 字 2022-09-14

好不容易穩定了三年,有了老婆孩子熱坑頭,結果又得承擔戰爭帶來的徭役,任誰心里也會有怨言。

洪承疇是不會想到這些的,作為一個傳統官紳出身的官員盡管他謀略過人,卻也不會去考慮到普通民夫的感受。

在他的意識里,這就是百姓們應該盡的義務,雖說是苦了點,但這也是為了大清國的一統天下大業,士兵送命,百姓出力,自己出智,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當然,作為文人的洪承疇如果還有點良知最多會寫幾首詩闡述一下戰爭給百姓們帶來的痛苦,譬如「可憐永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什么的。

但洪承疇沒有這樣做,他現在滿腦子都是功名大業。

對於痛斥甚至只是描述一下戰爭的殘酷的文人其實在這個時代就已經算是偉大的文人了,譬如杜甫。

這個時代的大部分文人是特權階級是很難去同情底層人的。

與清軍不同的是,因為朱由檢的軍民理論滲透,明軍不僅僅是在紀律上嚴抓,在利用民力上也改變了方式,不再是征用民力而是發動民力。

雖說在文字上只是改動了一個詞,但意思卻大為不同。

首先在制度的根本上有所改變,大明取消了數千年的徭役制度,也就意味著百姓沒有再為統治者間的暴力戰爭買單的義務。

大明各戰區利用民力只能以有償代價去利用民力,而且各戰區總督得組織人手對百姓們進行宣傳與號召。

這樣百姓們是知道自己的統治者是為什么要打戰的,甚至是被迫的無奈的,以此獲得百姓們的同情和支持,讓百姓們知道自己參與這場戰爭是有利於自己的,再加上物質獎勵,使得百姓參與戰爭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

黃河南岸的擺渡人早已把自家船只搬離,而且自覺地放棄對沿河田地的耕種,甚至自覺地在各村落修築城堡。

近衛軍第三軍現在不必分撥軍隊承擔軍糧運輸,在北上抵達河南開封時,整個開封已由各地商團和民眾運來了足足可用半年的糧草由軍方采購。

為了多掙點工錢,幾乎河南、湖廣、山東一帶的百姓都主動加入了兵部統籌的運輸大軍中,甚至還有婦孺兒童。

而一些百姓也主動承擔起了情報收集與傳播的任務,這些遍訪天下的葯農與樵夫在發現清軍蹤跡方面的能力絲毫不遜色於錦衣衛夜不收,畢竟都是當地人。

大明軍方會根據情報價值予以現金獎勵。

如今大明國內國庫儲存充溢,銀幣依舊需要大量投放市場,因而對於通過獎勵百姓現金的方式增加貨幣投放刺激經濟也絲毫不吝嗇。

反正戰爭這個機器一開啟就不必擔心經濟會崩盤,等戰爭結束後再予以調控便是。

而且這樣一來,在戰爭還未開始之時,因為大量銀幣投放,而滿清又沒有像大明一樣有意儲備黃金白銀,使得滿清統治區大量白銀流入大明。

不知不覺間滿清統治區物價開始急劇增長,再加上民力被大量利用在戰爭上,糧價更是增加明顯,戰爭成本增高,國內矛盾幾乎已越來越激化。

畢竟一個王朝開國之初都是要與民休息的,但現在滿清為自己的一統天下大業開始如此搞,崩盤也在所難免。

當然,連庶民都注意不到的洪承疇自然也注意不到經濟的變化。

他現在只知道江南的士紳很反感朱由檢的統治,他可以通過招撫加軍事打擊的方式贏得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