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臨安的動盪(2 / 2)

驚宋 幻影新晨 2027 字 2022-10-29

於是,曾在趙構身邊卧底,讓岳雲得以粉碎了趙構的叛亂,身上有著濃厚「岳黨」標志的何鑄,便從百官中脫穎而出,成為熱門人選。雖然在商討過程中,薜源和萬俟卨也企圖拖延,但畢竟勢單力薄,最後還是未能阻止。

何鑄最後終於還是以絕對優勢出任了代理首相。掌握了朝中大權。

剛開始的幾天,何鑄表現得還算正常。行事戰戰兢兢,有什么重大決策都和內閣成員商量。

可到了出任代理首相的第五天,他終於作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何鑄稱禁軍都點檢陳剛勞苦功高。將其提拔為兵部侍郎。而原來陳剛的禁軍都點檢職務,則改由副都點檢鍾文濤擔任。

這項任命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陳剛還頗為高興,要知道禁軍都點檢只是正四品的軍職,而兵部侍郎卻是正三品的官員。這三年來,他除了在平定趙構叛亂時,立了大功之外,一直未立寸功(當然,這也不能怪陳剛,畢竟禁軍幾乎沒有打仗的機會。想立功也立不了)。而何鑄將他提拔成了兵部的二把手,如何不讓他歡天喜地。

又過了三天,何鑄又發出了一項任命,稱為了加強對前線的糧草武器等物資供應,將臨安城衛軍都統任長風借調到軍部後勤供應中心,協助調拔三軍物資。而城衛軍都統一職由副都統鄭宏代替時,王童、萬俟卨、鞏月漓等終於發覺有些不對勁了。

原先他們以為何鑄只是想取得首相位置,再推動趙琢親政。是采取合法的手段。對於這一點,只待岳雲清醒之後。便可一舉粉碎。

就算岳雲仍在昏迷之中,只要待秋收之後。前線形勢緩和下來,無糧草之虞,岳飛、張憲、虞允文、陸游等便會回返。在這批重量級人物回來之後,趙琢、何鑄、范同、秦檜等就算要搞什么動作,只怕也難以成行了。所以,他們一直以來的方針就是拖字決,想拖到秋收之後。

只不過,顯然趙琢、何鑄、秦檜等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加快了行動。逐漸把禁軍、城衛軍等要害部門的將領換成了他們的人。

緊接著。朝野上下,乃至民間,又開始有人推動還政於君的浪潮。這次發起者是一些大學士,他們引經據典,從春秋時代一直說起,稱歷朝以來,都是由皇帝親政的。而凡是皇帝未親政的時候。不是後宮亂政,就是宦官、外戚等權臣專權,造成國家動盪,社會不安。民不聊生。甚至有人還用三國時的董卓、曹操專權來比喻,暗喻這幾年來,大宋就處於權臣獨攬大權階段,是個體制不正常的時期,應該予以改變。

面對這股浪潮,黃秀麗旗下的《江南時報》自然發表了大量反駁文章,從西周時期的「周公共和」開始說起,再到戰國時的秦國商鞅變法,稱目前的體制並非無例可循。而且改變體制和律法只是為了讓國家強大起來,所有的規矩都是應時而生,因勢而變的。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不也是順應當時形勢嗎?

士林文人以及大臣們吵得不亦樂乎之際,民間的百姓卻是大多數站在岳家一邊。因為他們是切身感受到了新體制帶來的好處。不但象鹽、鐵、銅、金等原來由國家專營的行業放開了給私人經營,使他們也可以從中獲利。

而且朝廷還極力開拓海外貿易,並建立的強大艦隊保護商船安全,保護海商在海外的權益。原先他們外出做生意,在南洋、日本、高麗等國,沒少受當地官府和本地人的敲詐勒索。但自從宋軍的水師在各國長期駐扎之後,卻是沒人敢對他們訛詐了。

尤其是在南洋,隨著南洋都督府的建立,安南、占城、真臘、斛羅等國更是逐漸和內地有一體化的趨勢,當地無論是從語言、官制、法律、貨幣都和大宋越來越接近,預計要不了多久,就會成為大宋新的領地了。

與此同時,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官員,包括地保、衙役等,對百姓的態度也比趙構統治時期好了很多,這一切都乃至於議會和報紙的監督。議會的議員都是從百姓中選出來的,他們雖然沒有掌握什么實權,卻可以議政。而且按照《大宋憲法》的規定,對於議會的各種咨責建議,無論是縣府還是州府,乃至省府,都必須給予答復,並納入監察部的監督考核之中。所以各地官員對於議會絲毫不敢怠慢。生怕他們向監察部反映自己工作不力,造成百姓怨聲載道。完全是把議員們當成上司一樣在侍候了。

而相對於議員來說,那報社的記者更讓他們頭痛,自《江南時報》辦起來後,有不少大商家見黃秀麗從報紙廣告上獲得了巨大收益,也眼紅辦起了報紙;而那些保守循舊的文人,也想利用報紙來宣傳自己的想法,便也涉足這個行業。

於是,各種報紙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什么《臨安日報》、《大宋早報》、《南洋晨報》等等,五花八門,有專攻商事貿易的,有專門討論時事政治的,也有探討各種詩詞文藝的……當然,最多的還是模仿《江南時報》這種綜合性的大報。

報紙一多,彼此之間自然就會有競爭。各家報紙都在如何吸引民眾眼球上下功夫。而報社的記者則是無孔不入,總是喜歡打探官員的各種**消息,比如說哪位官員娶了一個小妾,而這小妾卻是不從啊。或者哪位官員的兒子利用父親的職權,強逼別人與其作買賣啊……諸如此類的事情。讓官員們在管好自身的同時,還得去想辦法約束家人的行為,使他們有一種手忙腳亂的感覺。

所以,大宋近幾年來的種種變化,讓百姓們均有一種新奇而古怪的感覺,他們感覺自己似乎真正成了這個國家的主人,真正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上至皇帝,下至官員都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測,天威不可侵犯了。皇帝和官員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自己其實也和他們一樣,並不低人一等。

這樣一來,他們怎么可能會支持什么還政於帝,又回到趙構統治時期的那種狀況,再去「享受」一下北方異族入侵的痛苦?

於是,許多臨安的百姓還自發地組織了游行,打著橫幅和標語,要求維護現行的體制。他們認為,如今皇帝只是國家的象征,是一個虛位元首,真正的權力掌握在以首相為首的內閣手中,這樣的體制才是最好的。

民間如此大的反應,倒讓趙琢和秦檜、范同、何鑄等人有些措手不及,他們於是終於下定了決心,立刻展開行動,不能再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