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盔甲設計(1 / 2)

明末虎嘯 遙遠之矢 1351 字 2022-09-2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明末虎嘯最新章節!

李嘯命令工匠們用自已造劍所用的共析調質鋼,按自已的要求打造一副與這個時代完全不同的鎧甲。

拿到李嘯的設計草圖,連最有經驗的打鐵師傅張銅柱亦吃驚不已。

這盔甲的樣式,也太奇怪了一點吧?

鐵匠熟知的明軍盔甲樣式,是明人王析紡纂的《三才圖會》所記載的那種,「分鐵皮紙三等其制甲身,上綴披膊,下屬吊腿,有面簾,雞頸,兜鏨,錦綉緣繒,朱漆復之。。。。。。」

而李嘯要他們打的這副盔甲,與明朝常見盔甲完全不同。可以說,從頭盔開始,便超乎了工匠們的想象。

在明朝,將領們頭上所帶頭盔的典型樣式為八瓣或六瓣帽兒明盔,左右有側伸如鳳翅狀的護耳鐵片,頂端插有白翎毛或飾紅纓流蘇,普通士兵所用頭盔一般為生鐵所鑄,而將領一般為高碳熟鐵打制,以增加耐磨度與彈性,防止碎裂。

在明初時,一副制作良好的將領盔甲可達五十斤重,防護效果相當良好。當然,到了明末,因為銀錢緊張,連將士們的盔甲也都開始偷工減料了。李嘯記得當日薩爾滸之戰,明將杜松,就是是因為頭戴的鐵盔已銹蝕破損,被後金軍一只流箭射穿頭盔直貫入腦,當場陣亡。

連高級將領都如此,下面的軍兵盔甲質量可想而知了。

李嘯所要求工匠們用共析調質鋼打制成均厚為3毫米的頭盔胚型。這個頭盔外看起來,造型頗為奇特,與當代頭盔的形式相去甚遠,倒更像個張副不大的鐃鈸,中間圓形部分戴在頭頂,周圍一圈約兩寸寬的帽檐。盔頂飾有鮮紅流纓,鋼盔下部用生牛皮帶在下巴處系牢。這種設計是李嘯從後世的寬邊旅行帽中得到的靈感,這樣的制作,增加了頭部的防護面積,平日又可摭陽防止太陽直接曬臉部與眼睛,當敵軍拋射箭矢來時。那張開的帽檐可以防護從天而降的箭矢,更好地保護臉部、頸子和肩膀。

這種頭盔還有一種好處,就是在出征作戰時,可以反過來當一個小型飯鍋來用。這也是李嘯從後金軍處學來的,當時的後金軍每名士兵就常常身帶凍干羊肉,在戰場上做飯不便時,就隨意支起幾塊石頭架起頭盔來煮羊肉吃。據說後來八旗入關後,還根據這種做法,發明了老北京的特產之一。黃銅火鍋涮羊肉。

李嘯保留了明盔的面簾與雞頸,以增加臉部與頸部的防護,這些地主用細小的1厘米大,2毫米的共析調質鋼片用結實牛皮繩仔細串成,與頭盔組合在一起,可靈活取下或裝上。

李嘯所要求制作的胸甲,更與明代的披掛式鎧甲完全不同。那是一種工匠們前所未見的兩片式的胸甲,用3毫米厚的共析調質鋼所制成。由精巧的倒鉤卡連,可自由拆開組合。這樣就不用從頭上套入這樣麻煩的穿著。後面那塊胸甲按人體工學設計,微呈圓弧形,可以順溜的貼在人背上,而前面的胸甲那塊呈略雞胸型,沿著人的胸椎骨部位隆起,這樣在被敵人兵器刺中時。就不是沿垂直方向的法線刺中,而是和法線有個夾角,容易讓敵人的兵器滑開,即使不滑開,也加大了破甲難度。

這是李嘯模仿西班牙胸甲的樣式而制作。這樣的胸甲樣式在近戰中頗為有利。西班牙人在入侵美洲時,由於身穿這樣防護良好的兩片式雞胸鎧甲,與印第安人在肉搏戰中,亦絲毫不落下風。

對於剩下的周邊防護盔甲,象裲襠,披膊,抱膝等需要靈活活動的部位,李嘯采用的是大小為3厘米左右的共析調質鋼甲葉鱗片,以鋼釘與牛皮繩札系在一起,在能有效防止攻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活動自由。

在這些需要靈活運動的地方,李嘯保留了一些明代鎧甲的設計,如在肩胸相接處,有鋼制饕餮吞肩相連,抱肚處有精鋼獸頭可吞銜腰帶,這樣的加固讓盔甲在作戰時列更不易散脫,也可以增加視覺美觀效果。下面有3厘米左右的共析調質鋼甲葉鱗片所制成,齊到膝前的腰掛,前後皆有,以增加腿部的防護。

然後是護手部分,也是采用全鋼設計,2.毫米厚的共析調質鋼除包裹手腕外,另向前延伸到手背處,以最大限度保護手掌,這是李嘯借鑒後金擺牙喇兵鎧甲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