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無論怎么講,十萬對三萬,優勢在我!(2 / 2)

方臘繼續道:「如今燕廷舉辦科舉,第二輪省試已經結束,即將進入第三輪殿試……」

這件事楊天王也知道,因為蜀中的士子都有偷偷跑去中原應試的,對此又是羨慕又是嫉妒:「趁著燕廷分心於科舉,吳王出兵打燕軍一個猝不及防,真是選的好時機啊!」

方臘微微搖頭:「燕軍極為重視情報,難以完全瞞過,但他們久勝,也難免驕狂輕敵,這點是可以利用的……蜀王請看!」

他指著關中的方向:「河東一下,燕廷統一北方之勢已經不可阻擋,如今又有兩軍入關中,一為秦明的威遠軍,另一支是李應的保定軍。」

「這個調動有些古怪,西軍此前投降,都被安排回了西北,那如今占據關中的晁蓋,早在光復燕雲時就與鄉軍是盟友,平定河東都只需要一軍,現在卻出了兩位指揮使,恐怕所圖甚大啊!」

聽到蜀人秦明的名字,楊天王眉頭皺了皺,若要攻川蜀,基本是要從關中和荊襄兩路夾擊,對方派秦明入關中,是不是接下來就要盯上他的巴蜀了?

而方臘後面的話更是讓他心頭狂跳,但也沒有貿然相信:「此等行軍機密,不知吳王如何得知?」

方臘解釋道:「燕軍紀律嚴明,講究軍民魚水情,但凡有害民者,統統嚴懲不貸,軍隊不擾民,當地百姓反倒送上米糧,我派出的斥候就以此偽裝,從百姓口中探得軍隊行進。」

楊天王恍然:「原來如此……高明!高明!」

方臘再指向輿圖:「徐寧的廣信軍與張清的鎮戎軍,正在襄陽,如此一來,燕軍十支陸戰軍,只剩下了最後三支。」

「一名威勝,指揮使為孫立;一名安肅,指揮使為史文恭;一名寧化軍,指揮使為欒廷玉。」

「這三軍主要鎮守之地,就是汴京與洛陽,甚至還有南下制江淮之意……」

楊天王眯起眼睛:「如此說來,此次北上,吳王最多遭遇的,也就是這三萬軍隊?」

方臘頷首:「不錯,這也是本王認為的取勝關鍵,燕軍唯一弱點,是過於相信精兵策略!」

「單單是燕雲一地,都能養出十萬大軍,結果以中原沃土,燕軍才養著十多萬軍隊,這顯然太少了。」

「趙宋冗兵,百萬大軍,不堪一擊,唯一精銳的西軍又向燕軍投降,這顯然讓燕王認為,數目太多的軍隊無用,只要有精兵強將就好,卻是過猶不及了……」

開國皇帝往往會鑒於前朝之禍,改變一些前朝的弊端。

比如隋朝,楊堅獨寵獨孤加羅,是吸取了北周宣帝,五位皇後並立的昏庸教訓。

比如唐朝,李世民虛心納諫,是有鑒於楊廣剛愎自用,不聽良言,最終身滅國亡。

至於宋朝就更不必說了,晚唐五代子弒父、臣弒君的武人之亂,確實給世人帶來了巨大的恐懼,才有偃武修文的國策。

亡國的前車之鑒,總是令人警醒,新朝君主吸取教訓後,有的成為了明君聖主,有的則難免矯枉過正。

在方臘看來,燕王吸取宋朝冗兵的弊端,就有些矯枉過正。

宋廷是兵士太多,百萬之數,能作戰的精銳不足十之一二,那些無用的匪兵侵吞了大量的賦稅,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燕廷則是兵士太少,十萬精兵,哪怕算上十多萬輔兵,相對於目前所掌控的人口來說,也實在偏少,確實讓民生的負擔大大減輕,可在關鍵的戰役里,也會顯得捉襟見肘。

楊天王能成就這番功業,自然也不是沒有見識,對此大為贊同:「燕軍只十萬精銳,又要防遼國,又要收關中,還要南下荊襄,甚至還要壓制江淮,這是真的以為自己所向披靡,天下無敵了!」

方臘眼中露出火熱之色:「燕軍久勝,確實有這個底氣,但本王也要告訴他們一個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天底下沒有百戰百勝的軍隊!」

反正不是自己親自上,楊天王樂得這位沖鋒陷陣,舉起酒杯,真心恭祝道:「無論怎么講,十萬對三萬,優勢在你,本王期待吳軍凱旋!干!

方臘舉起酒杯,哈哈一笑,痛飲而盡:「承君吉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