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五十九章 大明終將否極泰來!(1 / 2)

海船上,胡宗憲正在翻看《籌海圖編》。

他總督浙江軍務後,為了徹底掃平倭寇,就命幕僚團隊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成這一部沿海軍事圖籍。

歷史上這部書誕生於嘉靖四十一年,如今卻是早了好幾年問世,全書共十三卷,圖一七三幅,有「輿地全圖」「沿海山沙圖」「沿海郡縣圖」「日本島夷入寇之圖」等等,對於大明沿海地理、武器設施、海防戰略,都有詳盡的論述。

其中最關鍵的還不是資料收集,而是戰略眼光,比如御海洋篇,就是闡述制海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海防必宜防之於海」,主張「哨賊於遠洋,擊賊於近洋」。

這些不是空話,有著大量的戰術要訣,即便以後世反登陸戰的經驗來看,都堪稱實用,胡宗憲自從成書後,就愛不釋手,更是將自己諸多實戰見解加以注釋。

以前是防守,現在更要進攻了。

對於遠征倭國,明軍上下其實是不同意的,包括俞大猷、戚繼光與譚綸在內,都認為此舉太過大膽。

自從一百多年前的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軍事實力就急轉直下,到了嘉靖朝,軍中積累的弊病幾乎難以解決,哪怕崛起俞戚這樣的武將,掃盪入侵的倭寇沒有問題,遠征敵國終究難以辦到。

真要有那能力,早就出長城痛擊俺答汗了,也lún不到倭國……

而且還有前車之鑒,前元忽必烈曾先後兩次派出大軍,跨海擊倭國,結果均以失敗而終,且損失慘重,第三次也在醞釀中,最終沒有付諸行動,不然的話,倒有點楊廣三征高句麗的意思了。

元軍東征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後世往往只關注兩次台風,可實際上仔細研究整個戰爭過程,能夠發現元軍是成功登陸交戰的,卻被倭軍拼死抵抗,十分頑qiáng,而元軍里面則有諸多高麗軍、南宋降軍,軍心不附,戰力不足,是真的沒占到什么便宜。

正如楊廣先征高句麗不成,李世民後來親征,也沒有打下,大國的綜合國力自然遠qiáng過周邊小國,但若說qiáng國就一定能滅弱國,卻是天真了,陷入戰爭泥沼的比比皆是,可不止一個楊廣。

因此明軍上下反對者居多,並且都是擁有卓絕戰略眼光的出面。

胡宗憲原本也沒想過,掃平倭寇居然要到反攻對方大本營的地步,直到天師提出。

雖然那位從來沒有具體參與過政事,可胡宗憲卻有種莫名的信服感,清楚對方如此施為,肯定是有把握,也聆聽了許多,最終才會上書。

現在一路的風平浪靜,就是個好兆頭,緊接著馬寧遠來到身邊的稟告,更代表著大軍的補給有了著落:「部堂,朝鮮派來使臣。」

胡宗憲問:「來的是誰?」

馬寧遠道:「議政府左議政崔弘毅。」

胡宗憲微微點頭。

朝鮮的官職也分品級,權勢最高的是正一品領議政,俗稱領相,相當於中土王朝的丞相,其下有左議政、右議政,皆是一品大員,相當於輔相,三議政統領百官,處理大小政務,不會輕出王都。

能派左議政前來迎軍,至少姿態上面,朝鮮是做足的。

不過胡宗憲不只是看態度,還重實事:「糧草方面,朝鮮准備得如何?」

明軍遠征,數目雖然不多,別說楊廣那種動輒百萬大軍,連十萬都沒有,但糧草支撐仍是大問題,明軍水師經過這幾年的大力發展,依舊無法擁有完善的後勤線,自然需要朝鮮王朝的支持。

馬寧遠笑著取出一物奉上:「那位崔議政早知部堂會詢問,已經備下文書,詳加說明。」

胡宗憲接過,仔細翻看,漸漸的眉頭就舒展開來。

這位輔相沒有大包大攬,還倒了不少苦水,因為朝鮮去年災荒,目前的糧食實在不夠用,但也將各地儲糧tiáo集,盡力運送過來,援助明軍,並且還按照吩咐,做出了倭國地形的簡圖。

對於朝鮮的上心,胡宗憲並不意外。

明朝和朝鮮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國的,朱元章將蒙古人趕回了草原,李成桂則取代高麗建國,建國後便向大明稱臣納貢,此後朝貢一年三次,分別是天子的生日「聖節」、太子的生日「千秋節」和正月初一的「正旦節」。

一年三貢,如此頻繁,成為明朝藩屬國中的絕對特例,何況除了三個定期朝貢外,朝鮮還以謝恩使、奏請使、進香陳慰使、進賀使、進獻使、押送使等名義朝貢,大力進獻處子和宦官,當然得到的賞賜也極為豐厚。

歷史上萬歷年間,日本發動壬辰倭亂,侵略朝鮮,明廷援朝抗日,打敗了侵略軍,助朝鮮復國,被頌為「再造之恩」,後來薩爾滸之戰的時候,朝鮮派軍助明朝作戰,結果明軍戰敗,朝鮮軍主帥也被俘,後金希望朝鮮能夠歸附,共同對抗明朝,依舊被朝鮮拒絕。

可以說在當藩臣這點上,朝鮮之於大明,比起新羅之於大唐,要忠誠太多了。

如今朝鮮君臣也不敢湖弄明軍,胡宗憲卻依舊准備加一把火:「再去查一查,最為敵視倭國的朝鮮將領,登島之後,給予他們機會……」

馬寧遠心頭一驚。

兩個相鄰的國家,基本就不會相安無事,摩擦普遍存在,小國尤其如此。

倭寇在明朝的構成,有相當一部分是反對海禁的商賈組成,但在朝鮮半島,則是連年征戰流浪過去的武士,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兩國私下早有仇怨,朝鮮國內更有不少仇視倭人的存在。

放縱朝鮮將領登島,會發生什么,完全可以想象,受過聖人教誨的儒生豈能如此?

胡宗憲看了看這位笑容消失,沉默下去的學生:「不忍?還是覺得老師做的事,與曾經教你的聖人之言,大為不符?」

馬寧遠知道,這位老師對付倭寇都是用過毒葯的,可謂百無禁忌,與普通文臣大不一樣,但心中那根弦確實一時間彎不過來,低聲道:「老師並不認同聖人之言,學生是知道的……」

胡宗憲澹澹地道:「並非不認同,聖人的書是拿來做學問的,真正做實事,還要應時而動。」

「我知你擔憂,一旦我軍成功登陸,再將屠刀交給朝鮮,對於接下來管制倭民,是有好處的,但長遠來看,不見得是良策,隱患重重……」

「然不得不如此啊!」

說罷,輕輕嘆了口氣。

聽著老師嘆息,馬寧遠先是一怔,旋即醒悟。

如果大明qiáng勢,戰無不勝,胡宗憲是不會利用朝鮮做刀的,那是徒留後患。

但以明軍目前的實力,還真的不能考慮太過長遠的事情,聖人書中所言的那些,便是百無一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