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銀河系往事(6100字二合一)(1 / 2)

全面總攻從此刻開始打響。

太陽戰區此時已沒有多少銀河戰士,原本的雪花戰艦、堡壘艦、母艦、雙人和三人戰機也傷亡慘重,只余下些大中型戰艦。

以陳鋒的破釜軍團為例。

他麾下百萬銀河戰士全部陣亡,三千九百萬普通戰士僅余幾十萬人。

如今破釜軍團的建隊編制已不復存在,只有陳鋒的星鋒巨像代表了這個曾經存在的軍團的全部戰力。

其他戰區與軍團亦好不到哪兒去。

但局勢再危急,自身力量再卑微,自總攻命令下達之後的一瞬,太陽戰區剩余八大軍團同時往前稍微壓進,並持續開火。

陳鋒已親自出陣收集到眾多情報。

艦隊當然不會盲目的突進送死,而是先不計代價的傾瀉武器,集中轟擊最近的那艘棱形戰艦,及其附近的鏈接網格線,試圖切斷一根網格線以打破棱形戰艦相互間的能量平衡。

這當然很難,甚至基本不抱希望,但除此之外又能怎么樣呢?

龐大的人類艦隊戰爭幾乎同時開火,數千萬道或快或慢的粒子流或者導彈尾焰在太空中如龐大的流星群般傾瀉而出。

上萬座星空巨炮同時發射。

雖然開火射擊的作戰單位分別處在不同位置,但打擊的方位卻基本位於一點。

除此之外,大量的弦能爆破詭雷和中子碎片彈幕炮彈也被打了出去。

這些詭雷與彈幕炮彈並未直接沖到網格前方,而是被提前引爆,目的是利用爆炸造成的沖擊與能量亂流破壞前方的暗色黑團與物理毒素,爭取把更多殺傷性武器打到棱形戰艦面前,哪怕無法命中,消耗一點鏈接網格的白色電漿能量也好。

或者萬一能有一枚導彈沖出鏈接網格的封鎖,沖到外面去呢?

既然導彈可以沖出去,那說明戰艦和戰機也可以。

總得試試,總不能閉目待死。

在戰場的另一端,逃生艦隊掌握的少量黑洞炸彈與涉粒子炸彈也終於能發揮作用了。

逃亡艦隊里的成員雖是或老或小,綜合軍事素養幾乎是沒有,火種艦與萌芽艦的武器系統也很弱,但局面已到這一步,與其把希望完全完全托付在別人身上,倒不如自己也奮力一搏。

鏈接網格內的太陽戰區開始狂轟濫炸,外面的比鄰星艦戰區與巴納德星戰區艦隊也開始發起協同攻擊。

棱形戰艦看起來是不分頭尾,但其實依然有區別。

棱艦前面的尖端釋放白色光能組成網格,後面的尾端釋放的確是另一種能量,與球型戰艦的絲狀光束略像,但發射頻要高很多,迅速在其後方組成護盾,抵擋來自後方的攻擊。

陳鋒也在被選中的主攻網格前四處巡睃,尋覓戰機。

與此同時,太陽戰區、比鄰星戰區和巴納德星戰區三方的高層與技術人員們快速搭建了一個加密量子信息通道,正在快速交換情報。

陳鋒一邊親自參戰,同時還得分心留意信息。

他首先確定了一件事情。

比鄰星那邊的穹頂封鎖與太陽系屏障的確是同一個。

這邊屏障消失的瞬間,比鄰星那邊便被同步封鎖。

這是個好消息,巴納德星尚且安全便說明復眼者手中只有這一個恆星系級封鎖器。

但也是個壞消息,既然屏障的中心點能瞬間跨越四光年的距離,那也可能跨越四十、四百甚至四萬光年。

這意味著銀河系中的每一片區域,都有可能突然遭到封鎖。

……

技術人員那邊交換的信息量更加龐大,迅速完成情報交換與科技互通,重點在於三方各自的情報與科技發展路線。

交換信息後,便是吸收。

三個星區的科技發展路徑稍有區別,但差異不大,畢竟大家依然共用一套基因信息結構,相互間並未產生生殖隔離,思考問題的角度會因區域不同而出現細微差別,但總體前進的方向卻是一致的。

兩大殖民星區並未受到z菌的侵襲,也沒有誕生賴聞明、謝爾蓋這種超級科學家,因此兩大星區並未發展出戴森膜,也沒有重點開發單兵戰力。

其作戰模式以制式戰艦為主,分別為雙輪戰艦與三角戰艦。

其武器水平與戰艦性能,總體略弱於陳鋒抵達之前的太陽系戰區,但各有千秋。

比鄰星艦隊的長處在曲率飛行動力上,可以通過持續加速達到剛好一倍光速,某種意義上,這已經是初級的真正曲率飛行了。

能得到這項成果,倒並非比鄰星的科學家比太陽系內的科學家更聰明,只是剛好因為比鄰星系中有一個超高速自旋的特殊小衛星。

在這衛星附近的極小范圍內分布著一種性質極為獨特的結構力場。

比鄰星的科學家們通過長年累月的考察研究,不斷加深對這自然現象的認知,提高對統一力本質的了解,最終的成果便體現在這雙輪戰艦的初級曲率飛行能力上。

他們將制造引擎的核心金屬材料投放到特殊力場內,經過數十年的浸泡與改性,最終制造出來的引擎性能突飛猛進。

巴納德星艦隊的飛行動力略差,與太陽艦隊基本持平,但其能量武器的威力更強。

區別於太陽艦隊的相位粒子和高能射線,巴納德星的戰艦主炮釋放的是一種名為奧氏射線的特殊能源,其穿透力與破壞力遠強於高能射線和相位粒子,並且彈道速度竟能達到1.5倍光速。

巴納德星科學家之所以能開發奧氏炮,仰仗的卻是巴納德星系內一塊大型隕石。

隕石中有一種天然礦藏,可以開采出奧氏同位素305。

用普通的高能射線照射奧氏同位素305,可以激發出奧氏射線。

偏居一隅的地球人窮盡想象力,也想象不出宇宙中竟能存在可在常溫下保持穩定的具有305相對原子質量的物質,也想象不出竟會有一種小行星以類似於黑洞的恐怖高速自旋卻不解體,走出去的人見到了,並將其運用了起來。

宇宙之大,充滿無限可能。

恆星級封鎖穹頂封鎖的不只是空間,同時也封鎖了文明走出去並看到新東西的機會,也就是眼界。

在缺乏超級天才的情況下,兩大殖民地的科技進程能與太陽系內基本持平,除了大家同處一個科技背景的起跑線外,接觸到新的星球,見識到新的物理規則,也是重要因素。

陳鋒見到了比鄰星殖民地和巴納德星的進步,倒是感觸良深。

他之前只想到太陽系屏障封鎖了空間,不讓人類往外逃,倒是沒想到科技封鎖這條思路,現在他算是明白了,的確是個絕戶計。

理論上,被封鎖了的一級以上文明,科技水平基本不可能再爆發式進步。

除開科技方面的東西,陳鋒還簡單翻閱了兩個殖民地在銀河系內,主要是獵戶旋臂內的探索情報。

這兩撥游子在走出去並生根發芽後,從未放松過對外部環境的探索。

並且,兩大殖民地不但切斷了和太陽系的聯系,相互間也保持各自獨立。

起初他們牢記著「去遠方,別回頭」這句囑托,既然不能與母星聯系,自然也不會試圖聯系別的成功建立的殖民地。

雙方各自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開始向前推進,不斷建立科考站,不斷派遣出越來越先進的科研飛船。

雖然直到現在也沒真走出去多遠,攏共也就幾百光年的水平,走得最遠的科研飛船也只前進了不到兩百光年,連獵戶旋臂的百分之一都沒有,但通過越來越先進的探測設備,他們的視線投放得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他們也能在相隔數光年的距離之外,相對清晰的看到發生在太陽系內的事情。

他們雖然並未親身感受到大滅絕浩劫的恐怖,但看得是很清楚的。

兩個殖民地的人開始產生緊迫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陸續得出個確鑿結論,上百億顆恆星組成的獵戶旋臂內,竟再無第二個滿足卡爾達舍夫1級分級的文明。

他們發現了一些外星文明,但沒有任何人具備跨恆星系的宇宙航行能力。

他們也曾與對方發生短暫而淺顯的接觸,但這些文明對復眼者的存在完全不知情。

再到後來,兩個殖民地各自發現了一些破敗的文明遺跡,有被摧毀的飛船、被撕裂的城市、甚至是破碎成碎裂小行星帶的原本的大型行星。

這些被摧毀的敗落文明具備一個共性。

無論敗落文明走的是何種發展路徑,在其滅亡時,基本都處在一級文明的邊界上,或許還差一點,或許稍微往前多走了一步。

他們剛剛,又或者即將掌握跨恆星級航行能力時,突然就被滅亡了。

先哲陳鋒留下的《復眼者危機》游戲、電影,以及那本名為《鋒蕾》的名著,以及發生在太陽系內的大滅絕浩劫,與兩個越來越龐大的殖民地各自收集到的情報鏈接了起來,組成了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

復眼文明當然是存在的。

只不過所有接觸過復眼文明的文明都滅亡了。

其他那些對此完全不知情的低級文明,只是連被屠戮的價值都沒有而已。

大約在三十世紀初,比鄰星殖民地的一艘科考船有了個重大發現。

他們找到了一艘小型逃生艦。

這艘逃生艦不屬於人類,也不屬於任何已探明的低級文明,同樣不符合估測的復眼文明的特征。

這個文明的科技水平等級很高,甚至幾乎接近三級文明的理論值。

逃生艦內空無一人,就連死者殘骸也沒有,也沒有任何數據資料。

科學家將其暫命名為迷族。

經過嚴密的討論,科學家認為迷族很可能曾經是銀河系內的主要文明,但滅亡於復眼文明之手。